孙靖 陈春利
(1,江苏省阜宁县畜牧兽医站 224400;2,江苏省阜宁县农业农村局硕集畜牧兽医站 224400)
猪蓝耳病属于传染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死亡率极高,如果及时进行治疗极易导致全群感染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基于此,养殖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猪蓝耳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任何品种、任何性别、任何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尤其是仔猪,有着更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该病传播速度非常快,极易导致全群感染。该病主要是通过蚊蝇、种猪配种等方式传播,一旦发病,将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猪患蓝耳病后会严重危害其呼吸系统及繁殖系统,精神状态不佳,食欲明显降低,严重的会导致食欲废绝,猪免疫力降低,呼吸道症状明显。怀孕母猪患病极易出现流产现象,即使产下猪崽大多也是死胎、僵尸胎。如果幼猪患病死亡率高达100%,会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及呼吸系统疾病,无法进食,同时会继发肺炎症状。
结合患病猪的临床症状,疾病流行状况,免疫状况,剖检病死猪可初步断定为猪蓝耳病。在此基础上对病死猪的淋巴、肝肺进行无菌采集,经过PCR 即可做出最终诊断。
首先,对于猪蓝耳病的治疗黄芪多糖有良好的效果,通过肌肉注射黄芪多糖和抗菌药物效果较佳。同时按照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 1ml 猪干扰素,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3d 即可。针对症状严重的病猪可以适当增加注射剂量。此外,如果全群患病可使用黄芪多样+多西环素,将药物拌入饲料中,连续使用一周即可。
其次,怀孕母猪的治疗需做好母猪产道清理及消毒工作,先后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蒸馏水来进行清洗,然后为病猪注射青霉素,接着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促使母猪更快排出恶露。
最后,使用阿莫西林+泰妙菌素,将药物拌入饲料当中喂食半个月,并配合使用VB12+地塞米松,每天1 次,连续使用1周即可。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草药治疗猪蓝耳病,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且毒副作用较低。在实际治疗过程当中,可使用赤芍、牡丹皮、连翘、丹参各 10g,玄参、黄芩、板蓝根、麦冬各 15g,生地黄 18g,银花藤 20g,生石膏 50g,如病牛伴有高热症状,可加入水牛角30g,将上述中草药加入2000ml 水浸泡半小时,然后将其蒸煮10min 后取药液灌服给患病猪,成年猪每次 100ml,早中晚各 1 次,幼龄猪每次 50ml,早中晚各1 次。连续使用 5d 后即可[1]。
首先,为了降低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养殖户认真做好科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猪舍消毒工作,混合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消毒,尤其是墙面、地面、槽具及进出入车辆必须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同时要及时清理粪污,避免细菌大量滋生,确保猪舍光照通风正常,禁止闲杂人等靠近猪舍。
其次,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可以在饲料当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微量元素及中草药,在满足猪群生长营养需求的同时提高猪群抵抗力,降低发病率。不仅如此,还要确保饲料健康卫生,饮水无污染,以此来保障猪群健康生长。
再次,养殖户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避免疫病传入,如果必须要进行引种,应做好对引种猪场猪群健康状况的检疫工作,确保其健康后方可引种,完成引种后需要隔离饲养一个月,在这期间要密切观察猪群动态,并做好消毒工作,确认无异常后方可合群饲养,避免疫病的传播。
最后,养殖户一旦现发现猪群患病,应在第一时间做好隔离治疗工作,并对猪舍进行消毒,针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无害化处理,避免导致疫病的传播,禁止将其随意丢弃造成污染。
认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是降低猪蓝耳病发病率的重要举措。23 日龄仔猪应注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间隔28d 后二次加强接种。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 个月应及时注射疫苗,经产母猪在空怀期也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降低发病率[2]。
针对受威胁的猪应全群紧急接种PRRS 灭活疫苗,降低发病概率。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猪蓝耳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给养殖户带来不小损失,同时也严重阻碍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要点,并以实例探讨该病的治疗方法及预防对策,希望能为猪蓝耳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起到一定借鉴,旨在帮助病猪更快恢复健康,降低养殖户损失,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