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荣忱
(山东省蓬莱市畜牧兽医站 265600)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奶牛结核病列为B 类动物疫病,奶牛结核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患病奶牛主要表现为体重逐渐降低、身体消瘦、咳嗽、生产性能降低,直至衰竭而亡。对养殖场经济收益有较大影响,奶牛结核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及净化,会直接通过牛奶、牛肉等途径使人类患病,并发生扩散,从而引起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奶牛结核病的发烧不受季节限制。任何时间都能感染患病。不同类型的结核杆菌对人类及其他畜禽都有交叉感染性。该病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致病菌可以通过患病牛粪便、乳汁等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健康奶牛接触到被致病菌污染的空气、饲料及水等会感染患病。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奶牛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患病牛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致病菌排到环境中,通过飞沫进行传播,污染空气中的尘埃,健康奶牛通过呼吸将其吸入,从而感染患病。也可以通过受伤的皮肤感染。除了人类以外,结核分枝杆菌还能感染50多种哺乳动物及20 多种禽类,牛结核病与人结核病能发生交叉感染。奶牛结核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检疫不严格、盲目进行引种而导致的。养殖场饲养管理不良,养殖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等都会诱发奶牛发生结核病[1]。
奶牛结核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6 周,部分患病奶牛潜伏期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临床表现通常为慢性经过,主要以肺结核、乳房结核及肠结核为主。部分患病牛可表现为生殖器官结核、淋巴结核、骨和关节结核、脑和脑膜结核。
发生肺结核的患病牛表现为长期顽固性干咳,在患病初期咳嗽短促,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转变为湿咳,在清晨及运动、饮水后较为严重。患病奶牛易疲劳,贫血、食欲降低,身体逐渐消瘦,泌乳量下降,病情严重时会有带黄色脓性鼻液流出。体温正常,部分患病牛可见体温略微升高。肺部听诊有落音和摩擦音,胸部叩诊有浊音或半浊音区。患病奶牛最后因衰竭而亡。
乳房结核患病初期首先表现为乳房淋巴结肿大,随后发展为后方乳腺区域局域性和弥漫性硬结,不发热也没有痛感,泌乳量降低,乳汁稀薄,呈深黄色,病情严重的停止泌乳并出现全身性症状。
肠结核主要体现在空肠和回肠处发生病变,患病牛消化不良,在患病初期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发病后期表现为顽固性腹泻,粪便中含有黏性分泌物,迅速消瘦,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没有效果。
奶牛发生生殖器官结核主要表现为生殖功能紊乱,发生流产、不孕、频繁发情等情况。病变部位有明显的结节并肿大,或者是结节处发生溃疡。阴道内有白色和黄色液体流出,或者是流出混有血丝的脓性分泌液[2]。
淋巴结核主要发生在颌、咽部、颈部及腹部淋巴等部位,没有痛感也不发热。
骨和关节结核的患病奶牛主要表现为局部发生硬肿和变性。
脑和脑膜结核的患病奶牛通常会出现神经性症状,具体表现为运动障碍及癫痫等。
目前对奶牛结核病的诊断主要通过细菌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两种方式。
细菌学检测方法主要是采集病料制作涂片进行镜检及细菌培养法。病料可以使用患病牛病变组织、粪便、乳汁等。涂片镜检的方式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适用于奶牛结核病的前期诊断。细菌培养法是通过对细菌培养鉴定来判断是否患有结核病,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准确,可以在少量样品中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灵敏性较强,但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时间较长,不适用于临床诊断。
3.2.1 PCR 法
PCR 技术用于检测奶牛结核病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在结合病的诊断中广泛应用。但由于此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偏差,有待改善。
3.2.2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是基于PCR 法上形成的,主要利用特异性探针与扩增产物之间的反应,进行种间区分的一种方式。此种技术的特异性与灵敏度都要高于PCR 法。但在现阶段发展中,对结核分枝杆菌菌种的特异性熟悉不足,缺少对重叠探针的鉴别[3]。
3.2.3 DNA 测序法
DNA 测序法检测结果准确、分辨率高,但检测成本较高,操作过程复杂,不能对大量样品进行快速检测,无法大范围推广。
3.2.4 噬菌体测定法与免疫学方法
噬菌体测定法的敏感性较高,检测成本也较低,能进行快速检测,在国外已有成型商品用于奶牛结核病的诊断。免疫学诊断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诊断方法。
3.2.5 PPD 皮内变态反应
PPD 皮内变态反应是目前奶牛结核病诊断中最有效的诊断方式,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
3.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操作简单,能快速做出诊断结果,检测成本较低,在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但结核分枝杆菌的抗原性相对比较弱。
3.2.7 IFN-γ 诊断法
IFN-γ 诊断法的方式敏感性较高,能用于重复性检测,但检测成本较高,样品的保存时间比较短,在临床上应用不多。
为了保证奶牛健康,减少奶牛养殖过程中的经济损失。需要重视对奶牛结核病的预防。防控措施主要以预防为主,做好牛群疫病监测,严格检疫,同时做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能有效预防奶牛结核病的发生。
对奶牛结核病疫苗的研究始终都在开展,目前适用的疫苗有卡介苗(BCG)、重组卡介苗(rBCG)、减毒活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DNA 疫苗、RNA 疫苗等,其中卡介苗是应用效果最佳的疫苗。各个疫苗都有不同的优缺点,还需进一步研究。
加强对奶牛的饲养管理,重视养殖安全。给奶牛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避免应激反应对奶牛造成的不良影响。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保障牛场内的环境,定期消毒。坚持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禁止从疫区引进奶牛,一定要引进的要做好检疫工作,新引进的奶牛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牛结核病检疫合格后才能混群饲养。对于正常饲养的奶牛,每年对其进行定期检疫,了解牛群健康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养殖人员要注意自身安全,做好防护工作。定期进行体检,防止人畜共患病互相传染,一旦发现养牛场内出现患病牛,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奶牛结核病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使用药物只能在患病初期对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无法根治。所以对于该病要重视其预防。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奶牛结核病不仅制约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一定威胁。加强对奶牛结核病的防控是养殖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