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玲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116041)
按照农业农村部规定,我国对畜禽散养户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定期月补针相结合的免疫政策,具体工作中,各地区会根据本地特点制定更为具体详实的免疫方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会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免疫工作不顺畅,免疫密度及免疫水平不达标的情况屡屡出现,更有可能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后果,尽快解决发现问题,保证畜牧业生产安全是一项重要工作。
(1)基层防疫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缺乏担当。部分村防疫员对本辖区内饲养的畜禽品种、数量、出栏补栏情况等掌握不准确,加之饲养户对防疫工作存在偏见,能不免疫就不免疫的思想作祟,在防疫过程中极易造成漏免,直接影响免疫密度和免疫水平。还有部分防疫人员怕风险,为了减少副反应,随意扩大 “四不防”范围,导致免疫密度下降。
(2)防疫药品器械准备、携带不充分。疫苗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冷链不完整,如不使用保温箱、冰袋;注射针头型号与畜禽不符;防疫过程中不携带肾上腺素等抗应激药品等。这些极易被忽视的工作细节往往决定着工作成败,也是最常出现的问题。
(3)相关部门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致使免疫工作被懈怠。一方面,在免疫工作中相关部门参与率低,村防疫员往往势单力薄,难以顾全免疫密度;另一方面,村防疫人员工资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也是防疫工作不能按时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加强培训宣传,使防疫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通过集中防疫前和日常培训,让防疫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责任心,自觉严格按照文件和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养殖大户可以送苗到户,指导防疫,不弄虚作假,真正把工作做实做好。
(2)技术部门加大监督力度,为防疫工作保驾护航。各地可在集中防疫期间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进行防疫督查,一方面可以促进防疫工作更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督查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调整下一步动物防疫工作思路与方法,为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技术部门在监督过程中不能走过场,尽量扩大监督范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
(3)主管部门应转换思路,务必明确责任,做好领航人。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符合本地特点的动物防疫方案,指导工作。事实上,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否,对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热情影响非常大,防疫资金及时到位,防疫物资准备充足,也是防疫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动物防疫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相辅相成的,要做好这项关乎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大事,需要每个畜牧业工作者的细心、耐心与决心,问题和困难一定会有,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在工作中翻过一座座大山,使我们的畜牧业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