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虚字”意蕴品析教学策略*

2020-12-18 21:50
江苏教育 2020年75期
关键词:李白诗词学生

王 浩

一、虚字的内涵

何谓虚字?清代袁仁林《虚字说》:“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在1898 年我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马氏文通》中,其定义及称谓仍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古诗学中的虚字和现代所言之虚词是有区别的。经请教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赵红教授得知,虚字说立足于训诂学的角度,虚词说立足于语法的角度。我们古代汉语是没有语法的,语法是一个西方的概念。所以虚词是基于西方语法体系的专业术语。正如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在其1944 年出版的《中国语法理论》中所说:“凡本身不能表示一种概念,但为语言结构的工具者,叫做虚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2017 年版课标”)在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给出了培养学生“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1]15,以“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1]16的教学建议和学习要求。

鉴于此,为恰切地彰显古诗词以隐微见深意、以空灵见深幽的言语形式和古典意味,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妨仍以“虚字”待之。

二、虚字的意义

清代刘大櫆《论文偶记》:“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虚字,不仅带有强烈的审美意味,其文学意义也不容小觑。

曾国藩曾说:“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其中原因也许就在于孙绍振先生所说的,“在语言和情感之间横着一条相当复杂的曲折道路。语言符号,并不直接指称事物,而是唤醒有关事物的感知经验。而情感的冲击使感知发生变异,语言符号的有限性以及诗歌传统的遮蔽性,都可能使得情志为现成的、权威的、流行的语言所遮蔽”。而细读、细品虚字对于诗词文本解读及课堂教学就有“见不见”“去蔽”之效。

如李白与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向来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标签,也正因此让很多师生在学习李白诗歌的时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完全忽略了人性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简单以“豪迈”“奔放”概之。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被编者收录在“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里的《将进酒》,其中就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被误读。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个为“应当”之意的“须”字暴露出李白看似直率而斩截的骨子里深藏的其实是当欢而不欢、失意一时的颓放;“天生我材必有用”,粗看上去表达出诗人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但是一个表意“必须”的“必”字体现出李白现实中“未必”酬志、屡遭挫折的悲愤;“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在豪放的标签下我们往往只会看到“烹羊宰牛”“三百杯”的夸张之举,然而,一个意为“姑且”的“且”字、意为“应该”的“须”字,岂不生动说明豪饮只不过是愤懑的掩饰而已。综上可知,几个虚字而已,但却折射出一向“豪放飘逸”的李白竟然也有杜甫般“沉郁顿挫”的一面。

由此可知,虚字“是我们深刻理解、体会古人所传之深情、所达之真意、所表之意境的重要凭借”[2]。在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虚字之微而略其意,应以敏锐的情感触角、审慎的文本解读态度,察微知著,这样既可以唤醒语言符号的生命活力、文本的微言大义,也可以激活学生沉睡的认知,重新认识诗词中人物、语言及情感等特点,在文本与师生的共生中让诗词教学的课堂走向深度。

三、凭“虚”御文,尽显赏析之略

当下,不少古诗词赏析教学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流于形式技巧,浅于情感概括,既浪费了经典文化素材,也不利于学生的精神滋养。为一探虚字意蕴之妙,落实2017 年版课标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就汉字或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1]26的教学要求,笔者设计了“凭‘虚’御文,尽‘虚’所能——古典诗词中虚字作用探微”学习任务群,并针对主题设计了形式多样的问题,具体如下——

1.在评选评比中品味虚字之妙。

【问题设计】如果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选择意蕴最丰富的字,你会选择哪一个?

此问一出,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虞美人》一词56个字中寻找、品味,学生给出的答案丰富多样,全班经过激烈的评比评选,最终“又”字以五层意味胜出。(一被俘之久:东风又来,点明归宋羁押又是一年。二思乡之浓:幽囚之人登楼望远,月色迷蒙,故乡渺渺。三亡国之切:复国之梦随着一年又一年的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四是丧命之惧:“垂泪对宫娥”的阶下之囚每日处于惴栗之中。五是生之无味:东风往复,好景不再,实属苟延残喘中的生之厌仄。)以评选评比的形式,让学生在寻找、对比中深入古诗词,品味每一个字词,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实字虚字的各尽其妙、各得其宜有了广泛的认识,并深入而真切地感受到虚字可以达实字所不能。

2.在比较品读中体会虚字之美。

【问题设计】古人云,诗赋以一字见工拙。今朝试剑论高低。请将杜甫《客至》改写后的前两联与原诗相比较。

改句:周舍皆春水,群鸥日日来。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

学生对比发现改写后的《客至》依次缺少了“但”“不曾”“始”三组虚字。品读后更是发现几个虚字的缺失,使得杜诗沉郁顿挫之美荡然无存。“但见”,仅有鸥鸟相伴之单调、寂寞;“不曾”,以花径不扫一言久闭独居之苦;“始”,有客而来之豁然开朗。诗中人物情绪几经波折,其含蓄之美恰如晚清词家陈廷焯所言,“所谓沈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如此比较品析,学生对一个真实的杜甫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就了然于胸了。

3.在关联互证中探究虚字之意。

【问题设计】南朝江淹《恨赋》中云:“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据此,请同学们思考:“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能否改为“北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江淹的这句诗让学生对王昭君离汉时的历史场景有了具体感知。一句“仰天太息”,足以让学生深切体验明妃“一去”时的满腹悲情。以文证文之下,学生很快发现仅表示方位的名词“北”字显然不如“一”字表意丰富。一个小小的“一”字,既昭示了王昭君一去不复返、永不得归故土的悲剧命运,亦生动表达了王昭君离开汉廷时一去不回头的决绝和悲怆,也有朔漠连天映衬下的形单影只、无限寂寥,更照应了下句刻画王昭君凄凉一生终孤葬青冢的“独”字。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正是这小小的虚字使得诗意丰富而隽永。

4.在吟诵中读出虚字之韵。

【问题设计】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请思考,“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一”字如何去读,才能为杜甫和王昭君传声现情。

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此句节奏可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其中“一去”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为了让诗的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完美契合,笔者引导学生分别按照1/4 拍、1/2 拍、3/4 拍的时间长度去朗读“一”字,同时辅以不同的语调和旋律。几种方式吟读下来,学生发现,重而长的“一”字、短而促的“去”的读法,让人物的情绪更加饱满。

以声传情是虚字的基本功能。朱自清先生有言:“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声调里;不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如此看来,吟咏是体悟虚字进而感受诗词整体情韵的绝佳途径。因此,平常诗词教学中,笔者在古诗平长仄短、一般认为虚字当读得轻而短的吟诵基本规则上,引导学生尝试以不同的音步、音高、音调、音长来反复吟诵,以此完成诗歌情感的体悟、体验和内化,最终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直至读出“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5.在质疑思辨中领略虚字之真。

【问题设计】李白向来被人认为是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但是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说他是真孤独假豪放,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请你结合所学李白之诗词,说说你的理解。

此设计意欲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的虚字品读,全面认识人物形象,增强诗词教学的思辨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意境雄伟,内容丰富,形象瑰丽,感慨激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堪称绝世名作。而在这宏伟的外观下,很容易遮蔽学生对李白区区内心的理解。而借助文中虚字,即可让学生一睹李白真容,领略其内心之千回百转。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个增强语气的“亦”字,将其仙境倏忽消失、梦想旋即破灭的失意之感瞬间喷涌而出,成为全诗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整体格调中的一声响锤。品咂虚字,可以尽显人物内心的蛛丝马迹,对文章整体以及作者都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知。

6.在选字填词中体验虚字之趣。

【问题设计】古人云:“炼实字有力易,炼虚字有力难”。请你结合下面一首诗歌全文,各选择一个合适的虚字填在颈联空白处,并说明理由。

内宴奉诏作(宋·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嫌弓力软,眼明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原文为“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有学生填写为“臂健但嫌弓力软,眼明更识阵云高”,其解释为:“但”为“只”意,“更”有“更加”之意,形象地塑造了一位虽已年迈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只觉得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更深通阵法的渴望为国建立新功的老将形象。此题为开放性的测评试题,虽有作品原著,但是只要学生能够认识到虚字对于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紧密结合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以及诗中上下关联,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古典诗词中虚字对于丰满人物形象可以起到一字传神之功,对于表达思想情感可以尽展一字千言之用。在诗词赏析教学中抓住虚字,将以往的审美盲点变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学生求知的兴趣点,教师可以扎实落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等专题教学任务,学生则可以“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1]15,全面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李白诗词学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倒下的那一刻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