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
(河南省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456400)
莱姆疏螺旋体病简称莱姆病是一种细菌性、由蜱介导传播的人和动物(犬、马,还可能有猫)共患的疾病。许多哺乳动物和禽类受到感染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莱姆病在欧洲和亚洲气候温和区域有发生。我国于1985 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莱姆病的重要性正在逐渐上升。
目前,在DNA-DNA 核酸分子重组分析的基础上,广义的伯氏疏螺旋体复合群包括12 个不同的种。在这个复合群中最重要的螺旋体物种是严格意义上的伯氏疏螺旋体(北美、欧洲)、阿弗西尼疏螺旋体(欧洲、亚洲)和伽氏疏螺旋体(欧洲、亚洲),这些螺旋体对人具有致病性。迄今为止,只有严格意义上的伯氏疏螺旋体在实验条件下对家畜具有致病性。有坚硬外壳的硬蜱是严格意义上的伯氏疏螺旋体的传播媒介。
刚从卵中孵化出的硬蜱幼虫没有感染螺旋体。幼虫和若虫可从携带疏螺旋体的宿主上获得螺旋体。小型哺乳动物,特别是啮齿动物,经常作为储存宿主在疾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鸟类和蜥蝎也可能是某些伯氏疏螺旋体的储存宿主。由于区域和季节的差异,虫体感染率不同,在成年蜱中有时可高达50%。蜱黏附宿主以后,经过24h,伯氏疏螺旋体首先感染宿主的皮肤。53h 以后病原进入血液并形成稳定的感染状态。因此,尽早除去黏附在宿主上的蜱,可降低螺旋体传播的潜在危险。莱姆疏螺旋体不仅可由昆虫传播,还可经体液(如尿、唾液、精液等)或咬伤的伤口进行传播。研究表明,母畜妊娠前感染螺旋体,可将其传染给子宫内的胎儿。
家畜感染莱姆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肢体和关节疾病,肾脏、神经系统和心脏异常。犬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或复发性的跛行、发热、厌食、嗜睡、淋巴结病(有或没有肿胀)和关节疼痛。莱姆病第二个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肾功能衰竭,通常是致命的。其特点是尿毒症、高磷血症和严重的蛋白质丢失性肾病,常伴有外周水肿。有报道称,伯恩山犬和拉布拉多猎犬经常表现出较高的疏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水平,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肾组织常引起严重的炎症。在人医学中,病例报告所描述的异常心动过缓常被认为与莱姆病导致的心脏异常有关,而面瘫和癫痫症常被认为是莱姆病损害神经系统的表现形式。
诊断需要从发病史、临床症状、排除其他疾病的诊断、实验室数据、流行病学情况和对抗生素治疗的反应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除导致直接发病的组织系统病变(如四肢软组织肿胀,受影响关节的滑液囊中有中性粒细胞聚集,肾脏发生尿毒症),自身免疫检测、CBC、血液化学、X 线照相和其他实验室数据通常正常。
针对广义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是一种辅助的临床诊断方法。可以用ELISA 和蛋白质免疫电泳(蛋白质印迹)检测抗体。由于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的特异性低,不推荐用于抗体检测。检测抗体的标准程序采用两步法,首先用敏感的ELISA 方法对样品进行初筛,再用特异的蛋白质印迹试验对阳性样品复检。蛋白质印迹试验可区分接种疫苗和病原感染诱导产生的免疫反应。
从关节、皮肤组织或其他来源样品中分离培养伯氏疏螺旋体,或用PCR 方法检测其特异性DNA 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但直接检测这种病原非常困难,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分离培养需要6 周以上),而且大多得到阴性结果。但只有阳性结果才有意义。血液样品检测结果通常是阴性的,因为这种病原只寄居在组织中,不进入血液循环。
防蜱在疾病控制中起重要作用。虽然高效的产品(氯菊酯、双甲脒和氟三腈)对犬的防蜱非常有效,但犬主人如果不遵循药物的使用规定,可能会导致防蜱的失败。
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对于家畜莱姆病已经开始使用全细胞灭活疫苗进行预防,仅含有重组外膜蛋白A(rOspA)的疫苗也被用于犬。在国外已有包含多种成分的疏螺旋体复合物疫苗用于临床。目前所有的疫苗均可诱导强烈的抗体反应,其中裂解疫苗主要针对OspA 蛋白,重组疫苗则只针对OspA 蛋白。抗OsPA 蛋白抗体可以防止螺旋体从蜱传播给宿主。已经证买,当蜱附着到温血动物身体上,在传播前,蜱体内的伯氏疏螺旋体停止生产OspA 蛋白,开始产生新的蛋白质,如OspC等。开发包含多种螺旋体抗原的疫苗,以增强疫苗保护效果成为研究目标。
在疾病流行地区,幼犬应在接触蜱前注射疫苗,以便获得最高程度的保护。已经接触到蜱的犬应在免疫前进行血清学检测,看是否已经感染莱姆病。疫苗对已感染者无任何治疗效果。9~12 周的犬应皮下注射 2 次疫苗,间隔 3 周,或者根据产品说明书使用。由于初免2 次疫苗后抗体水平往往会迅速下降,故在下一年还要进行2 次疫苗接种,最好是每隔6 个月注射 1 次。
莱姆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可以通过蜱吸食血液感染。宠物会携带或黏附感染的蜱进入家庭,通过近距离接触传播给其他动物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