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彦春
(吉林市化工医院药剂科 吉林 吉林 132000)
中西药联合治疗是新时期临床广泛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能够通过结合传统中医药以及西医药二者的优势,在提高用药疗效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引发各种不良反应[1]。但实践发现,中药与西药不合理配伍仍可能增加临床用药风险,导致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为提高我院门诊药房的中西药用药安全性、合理性,本研究就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门诊接受中西药联合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109 例患者资料做了相关分析,具体如下。
本组109 例患者均于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门诊接受中西药联合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有58 例为男性,51 例为女性,年龄最高81 岁,最低4 岁,平均年龄(49.25±6.73)岁。所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研究,且此次课题研究已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利用计算机检索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门诊接受中西药联合治疗致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从不良反应程度、患者年龄分布、用药途径等方面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09 例患者中,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者相对较多,有43 例,占比39.45%(43/109);其次为中度不良反应,有39 例,占比35.78%(39/109);重度不良反应者相对较少,有27 例,占比24.77%(27/109)。
109 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年龄<15 岁者有30 例,占比27.52%(30/109);年龄15 ~60 岁者有20 例,占比18.35%(20/109);年龄>60 岁者有59 例,占比54.13%(59/109)。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年龄>60 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年龄15 ~60 岁者发生不良反应最少。
109 例患者中,联合使用中西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者最多,有52 例,占比47.71%(52/109),其次为中药固体剂+西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西药固体剂致不良反应者,分别有33 例和14 例,所占比重为30.28%(33/109)与12.84%(14/109);联合使用中西药固体剂致不良反应者最少,有10 例,占比为9.17%(10/109)。
中西药联合使用是目前临床医学的一大特色,合理的中西药联用一般可发挥药物间的互补与协同作用,既能够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又可减轻毒副反应。如患者在服用维生素B12与地高辛配合陈皮用药,陈皮理气健脾,能够助肠胃对维生素B12、地高辛的吸收,具体增强药效的作用[2]。但中药材的成分较为复杂,从采集、炮制到服用各有讲究,而西药的种类也较多,若临床医师对各药物成分缺乏了解、不明确药物间的配伍禁忌或是用药时间错误等,均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的充分发挥,甚至引发恶心、呕吐、头晕等各种不良反应[3]。
本研究通过对109 例联用中西药后致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中西药联用后导致的不良反应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发生重度不良反应者相对较少,但仍不得忽视,临床用药时仍需加强对各种药物配伍禁忌、用药时间等的了解,以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本研究年龄>60 岁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达到54.13%,年龄<15 岁者次之,究其原因,可能与该两个年龄段患者抵抗力较差有关,低龄患者机体各大脏器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而高龄患者各大脏器系统呈自然衰退状态,给予中西药治疗时应注意调整用法用量。同时,本研究发现中西药的用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很大关系,其中联合使用中西药注射剂者最易发生不良反应,而联合使用中西药固体剂者相对较少。如含蟾酥的注射液与葡萄糖酸奎尼丁注射液配合使用时,二者相互间的拮抗作用可增加药物毒性,甚至导致患者心脏骤停。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用药途径上应尽量以中西药固体剂联用为主,或采用注射剂+固体剂的方式用药,以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程度。
综上所述,不合理联合使用中西药易导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年龄>60 岁、联合使用中西药注射剂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因此,在门诊用药治疗中需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做到安全用药、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