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 刘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体现了预习的重要性,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更是如此。预习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安排,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将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在课下完成,避免占用课堂时间,将多余出来的时间解决重难点的知识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对课堂知识的听讲做到有的放矢,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内容有了全面把握,在预习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有问题的地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向教师请教。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将学生的疑难点进行整合梳理,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学节奏,为课堂学习节省了更多的时间,为学生的自主讨论合作环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内容之余,能开拓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快速、更高效。
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为“教师负责教课,学生负责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课前预习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材料的收集整理,对较为晦涩难懂的新课知识也会有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假以时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良好的改善,能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课前预习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最常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前预习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初步的感知,对数学课堂学习有心理准备。此外,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预习的作用却未得到良好的利用,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学习缺少具体的指导,在布置新课预习任务时,往往以“大家要做课前预习”一带而过,对预习内容没有详细的安排计划。另一方面,学生对预习学习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预习,语文学科的预习学习还可以通读文章,勾画好词佳句。那数学学科要怎样预习呢?是将课本上的习题做完?还是将一些定理背诵?这样的教学问题比比皆是。久而久之,课前的预习任务变成了一种“形式化”的环节,教师让学生进行预习,学生进行粗略的浏览便是预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不会去关心学生有没有预习,预习效果如何,将“预习好”变成了“预习过”。基于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审视预习环节的安排,让课前预习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需明确:预习任务应具体,预习步骤要详细,预习结果需关注,让学生的预习任务得到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在预习环节中的努力得到认可,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荣誉感,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体现。比如,在开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平面与曲面是不同的,能在脑海中初步构建空间概念,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1.先读书,对课本内容有大致了解。2.多动脑,动脑思考课本中的问题。3.勤动手,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物品,感受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4.多提问,在预习时对问题提出一些假设,找到疑难点。
引导学生按照我所说的步骤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使学生懂得课前预习能为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有计划的预习还包括课堂检测和教学反馈,在上课之初,我会对学生的预习任务做简单的考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全面的把握,之后对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调整。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受家庭教育、天赋、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是存在能力差异的。在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在上课时有的学生能快速地解答问题,有的学生却完全没有头绪。在刚接触教学工作时,我会认为是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但是在我检查学生的课本时,却发现学生有做课前预习。这样教学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有目的地对预习任务做一些划分,让学生有梯度、分层预习。教师可以将预习内容分为“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的内容是较为基础的预习内容,教师需要保证班内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对此项内容进行解答,“选答题”要比“必答题”的难度大,但是需要保证班内部分学生能解答,“抢答题”的难度最大,它是适用于班内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这样的预习安排能让班内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一方面为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从预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为学习较为优异的学生提供了研究方向,深度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千米和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具体感知一千米的概念,熟练掌握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我将预习内容划分了三部分,如下:1.1 厘米、1 分米、1米分别有多长?你能用实例说明吗?2.我们之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3.如果说学校的操场跑道总长度是400 米,那几个操场跑道相加是1千米呢?
教师将预习内容进行有梯度的划分,这样的预习设计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开始课堂学习时,能有话可说,体验到数学课堂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应有所改变,一成不变的预习设计同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对预习方式进行可行性调整,促进学生预习任务的进行。例如,有的课程预习需要学生多想、多看、多思考,但有些内容就需要学生去切身体会,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得出相关结论。对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预习方案,有策略地安排预习任务,丰富学生的预习形式,让学生充满新鲜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理解旋转与对称图形的特点,由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而四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在布置预习内容时,我会侧重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要求:1.在回家的路上或是家中看一看,哪些事物运用了轴对称的原理,哪些事物运用了旋转的原理。2.你能从生活中找到平移的现象吗?3.你能不能利用折纸剪出一些轴对称的图形?
总之,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持,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全面的掌握。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要做到心中有数,将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