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骏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适合教育的踪迹。孔子针对人的志趣和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倡导“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上述的教育观点无不显示对适合教育的推崇与追求。教育的追求是让每一学生的兴趣得到生长、天赋得到发挥、潜能得到激发,最终获得全面和自由的发展。2017 年中央深改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然而,综观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到升学和各种考核的影响,出现“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为了升学,升学就是为了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能出人头地”等错误倾向,进而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
学者冯恩洪认为,“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抛弃机械接受、远离忍让、走进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一,适合教育既能惠及全体学生,又能满足个体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教育的平等需要每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取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从教育公平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需要着眼于所有的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乃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保障教育资源惠及每个学生,由此达成遵循教育规律、践行教育使命的发展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努力促使学生获取个性化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与差异性特征,是优势智能和独特智力的组合。每个生命都有价值和意义,当然亦很独特,独特性表现为结构与阶段的差异。面对认知的不同和需求的差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促使学生能够获取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丰富、可选择的课程。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由此促进自身个性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适合教育既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又能适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现代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适合学生——只有适合学生,才能彰显教育的本源。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清晰了“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是民族的奋进者和开拓者,是一心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者。若我们培养的人才没有遵循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没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感,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若学生缺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即使成才亦是“小才”甚至“废才”。适合教育既强调适合学生的发展,同时又强调适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上述的“两者”不仅并不矛盾,而且相互依存、协调统一。只有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社会的前途与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适合教育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力。
第三,适合教育摒弃“唯分数论”单项评价,实施“以学生素养为核心”的多元评价。“唯分数论”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落后于新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和考试观,努力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践行“以学生素养为核心”的多元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坚持以学校评价为主,兼顾家庭和社会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在评价的对象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突显学生个性;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考评,同时突显德育为先;坚持国家课程评价,同时强调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评价;坚持校内课程评价,同时兼顾校外社会实践课程评价;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价,同时关注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评价——上述基于面向全体、兼顾个体、注重过程、德育为先、全面课程的科学和多元评价机制,为适合教育指明价值的导向与发展的方向。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与主渠道。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终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转化成具体的教育行为。倡导适合教育,需要“适合的课程”作为支撑。课程建设是适合教育的“形”,因材施教是适合教育的“神”——只有神形兼备,才能演奏出教育的精彩。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通过做好“三个课堂”建设,在适合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课堂:国家课程生动化。国家课程是由国家组织开发与管理,通过国家强制力推行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公民能更好地掌握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素质,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为编制国家课程,我国制定了标准化的教育制度,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程的编写,从教学课堂的实践到考试标准的实施,整个过程高度而统一,却又显得有些生硬和呆板。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追求生命的活力、乐趣和意义。教育制度虽然生硬,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应该是快乐的,更应该是“心向往之”的。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摆在第一课堂位置;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独具特色和活力的课堂教学;坚持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同课同构”活动精细课堂,探索人人参与的“读讲练评”四环教学模式,达成课堂的高效;通过翻转课堂,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深化了课堂转型,实现了课堂的生动有趣和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高效生动的课堂教学策略;承认并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内外分别实行分层作业,严格控制作业的难易度,让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丰富充实的课堂体验,力求让后进生体验存在感、中等生体验成就感、优秀生体验挑战感;坚持课堂内实现小组合作,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内部分工合作、互帮互助,使得每个学生都在能大集体和小群体中得到发展,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课程化。为了能使学生“适性扬才各展其长”,我校除了注重国家课程的规范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着眼于发展学生个性,开展了多元化的特色教学,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我们认为:学校犹如“教育超市”,一方面,学校根据自身资源和学生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选择教育资源的平等机会和权利,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只有创造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教育才有希望,学校才有生机,学生才有梦想。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把周二至周五的第8 节课作为第二课堂的固定课时,精心组织20 门校本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结合学校的资源和社会需求,我校开设了网球、篮球、足球、乒乓球、跆拳道、陶艺、美术、书法、摄影、机器人创意、信息奥赛、合唱、吉他、广播培训、高尔夫、创客、主持人培训、心理拓展、责任感培育、寸金文学创作等课程,作为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课程管理体系。按照三维目标精心组织活动课程,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制定和完善实施方案和考评指标。学校为了避免活动课程流于形式,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一是教导处和德育处积极组织骨干老师编写校本课程和制定教学计划,并全程监督、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二是某些课程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学校重金聘请专家和社会名师指导工作,高薪聘请专业人员来学校常规授课;三是学校保障和支持开展校本课程的经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一样进课表、进考评、进工作量、进业务档案。
第二课堂开展校本课程教学,为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彰显适合教育的选择性和差异性,使得我校的教育生态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三年来,在各类的国家省市级比赛中,我校的学生均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个人奖项和团体奖项共计100 多项,因办学特色突出,学校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品牌学校。
第三课堂:社会课程校本化。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面向世界和未来,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过硬,还要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核心能力(key competence)。时代的改变赋予学校课程新的内涵,我们的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和社会交往能力,最终融入主流社会,实现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要建成这样的课程,必须是充分体现知识、经验和社会三个要素,而且三要素必须相互融合、相互适应、彼此对话。由于校内资源的稀缺,这样的课程学校暂时无法提供给学生,我们只能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寻找这种“适合的课程”。在此,我们把具备上述特征的课程称为“社会课程”,这样的课堂也随之成为学校的第三课堂。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拓了一系列“社会课程”教育,按照校本课程管理标准,对师资、课时、内容、场地、考核进行严格规定,有效提高“社会课程”的实效性。比如,学校每年坚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举办各类中外交流互访活动。过去十多年中,我校开设“国际游学班”,学生前往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韩国、港澳台等地开展近一个月的游学活动,与对接家庭的子女结成对子,相互深入对方家庭,感受不同文化的冲击,拓宽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在心中播下文化交流的种子。至今为止,在国外留学的毕业生已达数十人。又如,东莞塘厦是世界的高尔夫名镇,为了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对高尔夫教育的渴望,学校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聘请高水平专业教练,开设高尔夫普及课,推动学校高尔夫教育与国际的接轨。2019 年4月13 日,2019 PGA 高尔夫青少年联赛(塘厦赛区)在塘夏初中举行,赛事以兴趣和社交为主,采用四人四球最佳球位模式,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学习和享受高尔夫的平台。诸如此类的“社会课程”还有学校开设的“模联”项目、企业调查、市德育基地学习周、地方特色文化学习日等课程。另外,还与本地艺术培训中心和健美操培训中心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尽可能地引进社会优质办学资源,由此,提升办学质量。
学校“社会课程”的开设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更好地满足学生对高品质特色教育的需求,使得现在的教育融入未来的需求,从而适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以及拓展学生未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由上可见,适合教育不仅仅是我们心中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学校的课堂和课程是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只有不断地推进和探索学校课程建设,适合教育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具有广阔的可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