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明
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创建于2009 年8 月,占地 面积4.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7 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4 个,在校生3000 余人,教职工200 余人。学校提出“追求卓越,崇尚一流”办学理念,确立“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一流”办学目标,坚持科研兴校的理念和战略,秉持科研引领特色发展,努力打造学校发展的特色品牌、成为一所教师幸福、学生向往和社会满意的学校。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由于受到孔子“六艺”启发,同时结合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对“六艺”进行融合创新,全面奏响卓越课程建设“三部曲”,即立德树人“圆舞曲”、文化内涵“协奏曲”、品牌特色“交响曲”。学校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基础上,运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策略,提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水平,结合自身特点,研发特色校本课程。在课程研发实施过程中,致力于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同时校本课程因为师生的成长而日显卓越。
学校按照“依托需求,贴近学科,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思路,促使学校课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可靠保障。首先,设计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对全校师生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制定课程开发指南,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随后培训教师,教师合力开发课程。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自主选择校本课程,进行试听。“自由选择”是“适合的教育”的基本特征,其前提是丰富、充足的“可选择的课程”,拥有更多选择机会,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校本课程多采用走班制、项目式学习,学习方式有个人自学、有指导的个别化学习、自发小组学习、有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走班制学习等。课程评价采取汇报表演、成果展示、参加比赛等形式,把学生成果成绩记入个人成长档案。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研发情况进行评价,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为发挥课程评价引导和监控课程质量的作用,校本课程评价注重学生实际参与的效果。在合格评价前提下,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进步梯度和发展的潜力。
学校组织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提升课程内涵深度,努力贴近学生,张扬学生个性。日照农民画是日照市特色文化名片,被称为日照市“三大”瑰宝之一,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慢慢从城乡接合部学校过渡为城中的学校,学生的生活离农村越来越远,离乡愁越来越远。学校把地方文化元素注入校本艺术课程,让孩子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用灵巧双手描绘多彩的生活,由此陶冶学生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促使学生拥有幸福和完整的人生。七至九年级是学生由“浪漫”走向“精确”的时期,学校通过诗词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用经典诵读开启每一个美好的清晨,用主题诗词赏析和写作擦亮每一个日子,用经典诗词考级、经典诵读大赛和读书游学写作等建立起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馨香的诗词滋养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在抓实国家课程基础上,有效整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展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古典与现代齐飞;课程实施:教师和学生共舞;开展诗词教育系列活动: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诵读大赛:居高声自远;古体文写作:诗词款款入心来。诗词教育让经典诗词温暖每一个寻常、朴素的日子,让孩子们悄悄由“毛毛虫”蜕变为美丽的“蝴蝶”,向着明亮那方诗意前行。学校科技教育课程丰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创造意识、进取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素质获取提升。科学教育校本课程从问题出发、从生活出发、从学习兴趣出发,致力于提升学习力,满足学生心灵深处希望自己是发现者和创造者的需要。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播下一粒种、追寻一个梦:给每一位学生插上用科技创新教育打造的隐形翅膀,让学生快乐地飞向“明亮那方”。
学校对校内外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课程内涵宽度,汇聚各方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依据学校拥有朝鲜族、满族等多名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全校实现联动,开设“民族团结一家亲”课程,让民族团结思想渗入青少年的心灵,创设“腌萝卜式”教育方法,推进民族知识、民族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民族文化“滴灌”学生成长,把民族教育“渗透”到多彩活动,让民族特色“走进”卓越课程,让手足情“温暖”兄弟民族师生。二是学校教师在科技创新理论、信息技术创意,以及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作品制作中精心指导学生,作品顺利获取国家、山东省、市区等级别各类奖项。三是开展秋季运动会、万米接力赛、跳绳比赛、经典诵读,开设军训课程、礼仪课程、毕业课程,举行兰蕙诗韵、“翰墨生香”2018 金秋书画大赛等,结合课程与活动,提升学生气质。四是拓宽课程平台,联系图书馆、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开展主题活动,走进社区、进入家庭,开展“将爱的教育送往社区”“精心指导精彩暑假”为主题的社区活动,在学生学法指导、终身学习、家庭教育、全民阅读、普法学习、心理健康、安全知识等方面,开展教育服务讲座,让学生在活动中完善自我。
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促使教师从专业化发展、反思性实践等角度开始崭新的思考。同时,教育科研推动学校教育特色的创建,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