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视域下的人格教育

2020-12-18 19:52于亚玲
中小学校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格法治道德

□于亚玲

在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应当把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一代新人,放置于首要地位。这一点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标准,则有不同的认识。因此,重视小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

(一)对人格教育的基本认识

人格本身是一个涉及面广、概念模糊的词语,常常涉及到道德品质和精神文化,往往以情趣、心理、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性格等抽象概念来表示,反映并约束着人的行为,激励并督促着人的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健全人格培养,需要有正确的人格标准和价值观念为指导。乐观的心态、健康的生活、豁达的精神,是人格教育的根本原则,只有把握正确的人格品质,才能抵抗生活的压力,并战胜生活中的挫折,坚持正确的、健康的人生方向。

(二)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健全的人格对于人的一生成长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该责无旁贷。健全的人格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综合体,因此不能割裂地去培养。艾森克提出,人格乃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品质,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强调“道德良心”的作用,认为兴趣、信念、信仰、理想、世界观都是重要的人格动力因素。

小学阶段是儿童系统学习知识、系统认识自我、系统感知社会的初始阶段,学科知识学习既是教育教学的显性目标,同时是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良好载体。从学校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现状来看,大多处于自发的、分散的、随机的状态,即根据教师认识自发完成,各个领域或者学科分散完成。学校对此项工作没有硬性规定性要求,大家随机完成。作为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部门,包括心理咨询机构,更倾向于普适性的心理健康培养和一些特殊儿童的辅导。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途径最多样的是课堂,充分依托国家课程,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或渗透人格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

二、关于道德与法治实践的人格教育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实践的辩证思考

道德与法治的传承、发展、弘扬、践行,是一个从娃娃抓起的道德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从儿童认知抓起的行为内化过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必备的品格。这是所有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本理念课程化的基本表现,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主要渠道。道德法治教育是精神层面的教育,教师必须给予小学生充分的精神引领与人格指导,以便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单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衔接学科课程目标,难以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要求,多数还是以传统的知识教学为根本。二是课程实施不够科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课型是活动课,而非知识课。课程实施需要围绕活动来进行,围绕问题来贯穿。课程实施需要达到在课堂中习得知识、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在实践中磨砺品格的基本目的。三是教学资源丰富性不足,教学基本上仍然处在教材的本本主义范畴当中,还秉持着“教材是孩子的世界”的教材资源观。四是教学方法不尽合理,课堂教学仍以满堂灌为主,缺少了问题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启发。

(三)道德与法治实践的教育策略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必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分析小学生人格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单元主题教学时,站在学生人格培养的高度,来审视教育目标制定,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选择,审视学生实际获得。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需要在明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从人格教育的角度进行匹配和对接。

凡事都有两面性,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的实践能力、不同的思维水平,对人对事的思想态度,都有消极和积极两个走向,那么结合教材我们就可以在学生人格教育上有的放矢。例如,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其一,让儿童的性格特点在家庭沟通中得到完善。儿童性格形成因素,既有基因在发挥作用,更有婴幼儿时期主要负责照顾的教育的人的影响,以及家庭整体氛围和外界一些特殊干扰的影响。我们的责任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性格的优势、劣势,同时要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优势,无论是在熟悉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还是相对复杂、相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展现良好的沟通素养,做到与人和谐相处。让学生根据日常对家长的性格特点、情绪状态,以及自己日常和家长的沟通方式、语言习惯、情绪状态的了解,来分析判断并合理确定沟通的方法,同时要分析在合理的时间和环境中完成任务。既能真正理解父母,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同时也作为锻炼自己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家庭生活中,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做家务,而是家长不让做,认为孩子学习最重要,觉得孩子做得不好反而耽误时间。解决想做与不让做的矛盾,同样需要学生积极沟通,并在实际行动中获取信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家长真诚沟通,从性格特点上反观自己,寻找家长不让做家务的根本原因,譬如因为性格毛躁家长担心危险,又如做事磨蹭耽误时间,又如经常口头承诺却不履行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制定可行性转变计划。

其二,让儿童的劳动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由于家长对学生学业的高度重视,借助学校培养,借助社会培训机构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建构、特长培养等花费时间长、精力多;而借助家庭内部环境和家庭生活长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却存在不够重视、随意而为的情况。如何指导学生在家庭中承担责任,积极参加家务劳动,自觉承担打扫家庭卫生,做力所能及的劳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能做的事情模拟岗位化,并开展岗位规范要求讨论,确定具体行动办法和注意事项,并征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比如家中来客人由学生负责接待,假期旅行负责做攻略,周末负责全家早餐,定期进行局部空间设计,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理财,等等。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求知,而不能代替学生行动,实际操练过程、内心体验感受过程、肌肉运动记忆过程,是不能也是不该替代的。内容安排与家务活“签约”环节,是一个很好的自我约束、自我鼓励的过程。一个阶段内坚持做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基本态度、行为习惯、肢体协调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其三,让儿童的责任意识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强化。儿童作为家庭成员之一,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附属品,不是应声虫。儿童需要被尊重,也需要学会尊重别人;儿童需要被照顾,也要学会照顾别人。让儿童的家庭责任感增强,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很多事情都跟自己有关系,家庭的整洁舒适跟自己是否随意乱扔东西有关系,妈妈的开心跟儿童是否能贴心地问候有关系,不能顺利出行跟儿童是否拖拉马虎有关系。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自己是有责任的。是否能够担当起这个家庭责任,则体现在一系列的具体行动中。学会做、坚持做,就是担当,就是负责任。从担当和责任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体会到奉献的幸福,则是更高的境界。

其四,让儿童的创新思维在家庭建设中得到发展。家庭生活内容大同小异,但是如何经营、如何设计则有很大差异。而安全、温暖、有趣的家庭生活,对儿童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作为家庭的成员之一,儿童少年为家庭生活注入活力,带来生机,带来温暖,也是锻炼和见证自身成长的很好契机。在“少给父母添麻烦”“家务擂台赛”“与家务活‘签约’”等活动中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性地完成,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家务劳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就是思路打开、思维活跃的过程。家庭劳动中更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定期对家庭装饰、家具摆放提出建设性意见;定期为家庭量身定制旅行攻略;传统节日中对家庭活动进行设计;家庭生活小窍门研发,等等,都是非常好的途径。此类家庭生活实践,会让儿童觉得被信任、被需要,是家庭愉快生活的动力之一并享受其中的快乐,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家庭过上有创意的生活、有期待的生活,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三、人格教育的实践价值

在小学实施人格教育意义非凡,而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小学生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总体评价与总的看法,是小学生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通过小学生的行为取向,以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小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价值观影响和指导小学生的做事方法和处世方式,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格教育绝不仅仅是说教,一定是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得到锻炼和完善。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从课程管理的高度定位学生人格培养的目标和路径,要求教师从课堂实施的层面设计学生人格培养的切入点和具体方法、策略,要求教师和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人格法治道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