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思维能力的论证式教学
——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

2020-12-18 19:0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甘成秋
亚太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学说证据化学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甘成秋

化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理解学科本质,提升学科素养。学生通过探究化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增进对学科的理解。随着对学科的理解不断深入,学生会逐步掌握化学学科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因此,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是载体,学科理解是手段,发展学科素养是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本质理解,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论证。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对化学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寻求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对获得的证据进行必要的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概念,是引导学生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开端,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了方法论学习价值。虽然教师经历课改,在课堂教学中能转变教学方式,转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但是,有的时候他们却陷入机械模仿的泥沼。因此,笔者将论证教学引入其中,以达到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目的。

一、以史启智,问题导学

化学史有助于重现人类研究相关化学问题的历史背景。通过引导学生与精选的化学史课程资源对话,帮助其认识化学知识的探索历程,从中领悟化学研究过程所采用的学科思想、方法。同时,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化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探寻科学本质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勇于质疑、探索、创新的科学品质。

人类历史上为解决冶金工业问题,开展了大量有关燃烧现象的研究。随着对燃烧现象研究的不断深入,燃素学说应运而生。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任何可燃物都具有燃素,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会释放燃素,而造成可燃物质量变化。其数学表达式:可燃物-燃素=灰烬。

教师在展示燃素学说以后,让学生运用该学说解释蜡烛燃烧质量减少、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两种现象。学生在解释蜡烛燃烧时比较容易得出灰烬的质量比可燃物小,这是由燃素挥发造成的。但是,在解释镁条燃烧质量增加时,却遇到燃素学说对其无法进行合理解释。此时,教师可适时抛出问题: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说出你的依据。学生在燃素学说与两种变化质量相互矛盾的化学反应基础上,会对所认识的化学反应从量方面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些学生认为化学反应前后不相等,有些认为应该是相等。不论是哪种认识,其认识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较之前教师随意给出一个反应,让学生盲目猜想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这种教学处理更具教学智慧,让学生思维更有抓手。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论证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史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像科学家一样形成自己的猜想或主张,从而引导学习持续深入。

二、任务驱动,丰富证据

在学生内心深处总存在着一种内驱力,驱使学生积极探寻一些证据证实自己的猜想或主张。那何为证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证据”一词的界定是,能用于证明事物真实性的事实或材料。从这个定义出发,可以看出能作为证据使用的事实或材料应具有科学性,经得起推敲、检验;证据来源应具有可靠性,具体来源可为生活、生产事实,科研文献资料,实验数据,已被证实的定理、定律等;证据类型还应具有丰富性,在采集证据时应注意从不同的视角收集相关的材料,并使之能相互印证。为了充分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需收集丰富、可靠的证据证实或证伪猜想或主张。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献、实验、理论等三个方面收集可靠证据。文献证据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与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文献资料。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展示部分精选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分析,教会学生如何在大量文献资料中选择可靠的资料作为证据。从为解决冶金工业鼓入多少空气开始,到提出燃素学说,再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现燃素学说不能解释新的现象,从而出现了氧化学说取代燃素学说,教师需从这些历史进程中,精选代表性化学家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其在前人基础上如何开展燃烧现象的研究,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如拉瓦锡在波义耳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将开口的曲颈瓶加装一个钟罩并液封,使之成为密闭容器。两位化学家通过两种装置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资料都是化学家真实开展的实验,可直接用作证据。

实验数据也是一种重要证据类型。在本课中,教师在分析环境与体系关系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红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在敞口容器中进行铁跟硫酸铜、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镁带燃烧等几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获得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关系直接证据。

理论证据作为规律性证据,具有普适性,学生需在教师指导、点拨下使用。人们经过大量事实证实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部分物质的分子、原子形状以及运动方式也可被直接观察,进而再次证实分子、原子学说理论的可靠性。因此,学生在第三单元所学的分子—原子学说及其模型图也可作为理论证据使用。

三、推理求真,形成结论

《现代汉语词典》对“推理”的界定是,从一个或多个判断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具体到化学学科时,推理就是依据化学概念、原理,化学事实,运用分析、概括、归纳等推理方式,得出结论的高级思维过程。其推理形式可分两种。一种是线性推理,可由证据直接推导出结论。另一种为循环推理,其特点是根据已有证据需做出假设,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寻找新证据证实或证伪假设。若假设不成立,需重新审视原有证据,再次进行假设,找证据等程序,依此循环,直到找到新证据推出结论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将线性推理与循环推理过程混合使用,效果才更加明显。

在本课中,学生根据蜡烛燃烧质量变化,推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会减少的假设。依据镁带燃烧质量增加,做出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增加的假设。到底哪种假设成立,或两种假设都不成立,就需要重新寻找新的证据进行证实或证伪。历史上拉瓦锡将汞放入密闭的曲颈甄再加热,得出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并以此为证据,对上述两种假设进行了证伪。但要得出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相等的推理过程,到此并没有结束,拉瓦锡实验只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个实例,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偶然因素。为此,要证实拉瓦锡的实验,需要继续寻找其他证据。

至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三个实验装置上有何不同,运用已学的空气成分知识,对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可靠性进行论证。得出有气体参加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方能保证得出的证据更可靠。基于这种认识,教师让学生进行教材中红磷燃烧,铁跟硫酸铜、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继续分析这三个实验中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学生经过实验后,逐步建立“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经验事实。但这只是对几组实验事实的不完全归纳,还不能作为一般性的规律运用。

因此,教师还需要以第四单元所学的“水的组成”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原子知识对其进行解释,以探寻理论证据。学生运用分子-原子模型图分析水的分解或氧气和氢气生成水的过程,认识到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再将这些理论证据与前述实验证据、文献证据结合起来,最后很自然地得出质量守恒这一普遍规律。

总之,论证式教学在探明化学事实本质,现象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能根据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其次,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以影响学生调用理论证据的深度、广度。最后,要唤醒学生将问题与证据进行关联,以期推理更具科学性、逻辑性。

猜你喜欢
学说证据化学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手上的证据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