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教学“有量无质”成因探究

2020-12-18 19:0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镇江小学
亚太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教参美术课绘画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镇江小学 李 想

当前,随着“美术质检”的普遍实施,小学美术课教学普遍存在的“有量无质”的问题日渐突出,即教师在课堂教授了许多绘画技能,但一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未达到课程要求的掌握程度。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美术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美术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与实践,从三个方面对美术课教学中“有量无质”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一、小学美术教师普遍对示范存有认识误区

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常常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教师不做完整的绘画示范,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完整、循序渐进的示范,这是普遍现象。如“美丽的盘子”这一课,教师只出示绘画要求,对学生具体应该怎么绘画缺乏耐心指导与细致讲解。为什么美术教师不进行示范?这与现行美术教师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

多数小学美术教师认为示范是一种模式化的向导,对于鼓励创新的美术学科而言,过多的示范会使学生作业呈现固定化的雷同,影响其创新思维的发展。这种观点看似正确,其实忽略了美术层次的问题对于美术初学者并不适用。初学者要打好美术基础,没有美术基础的教学就没有牢固的根基,是不可取的。美术教师过于崇尚创新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绘画基础。由此一来,在没有教师示范的前提下,零基础的学生不知绘画从何下手,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往往消耗其以往的绘画经验进行作业绘制,课程结束后教学质量无明显提升。这里,教师应分清专业创作和基础创作的区别,对于大学生或研究生而言,他们要从事的是专业创作,这种创作是以基础创作为前提的,在临习和观摩大量大师作品后进行的自我提升的创作。而小学美术还处在基础创作阶段,学生基础薄弱。零基础的创作应有前提,这个前提即为教师在美术课上的基础示范。这一阶段美术教师应把美术基本技法教给学生,学生在掌握了美术基本技法后,再尝试创新表现。小学美术常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基本技法的掌握,而将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作为教学重点。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在基本技法掌握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基本技法都没有掌握,创新思维只是空谈,这也直接导致了美术课教学的“有量无质”。

美术教师的课上示范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质量,教师示范分为同步示范与整体示范,不同的授课内容要求对应不同的示范方法。不同的内容,时间不能固定。如“手提袋”这种手工课,因对三年级大部分学生来讲,手提袋的制作过程对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稍显复杂,教师应分步示范手提袋的制作方法,做到步步跟进、步步掌握。美术教师可以把示范的作品进行归纳、整理,每个学期收集一本课堂示范作品集,下学年对新生教授时在课堂欣赏环节可把本课相关的优秀教师作品粘贴在教室四周,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整体美术认知水平,逐渐实现美术课教学质的提升。南齐谢赫著作《画品》中曾提到过六法的概念,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传移摹写即为写生和临摹,谢赫六法至今仍被认为是绘画作品评比的主要美学原则,可见临摹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示范即在课堂为学生展示出临习的范本,学生看得多了自然会掌握绘画的技巧,日积月累才能渐渐提升美术课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缺乏统考约束

小学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统一的考试。众所周知,统考是教学“指挥棒”,美术质量监测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提升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由于缺乏统考约束,小学美术在三个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第一,内容、进度“自行其是”。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安排、知识体系是统一且层层递进的,但美术课程的安排缺乏严密的体系,知识点较为分散,部分知识点在每册教材中会有延续,且知识点的连接不紧密。加之小学美术教学缺乏统考约束,小学美术统考多数只在高年级段进行,导致学校层面不太关注美术学科。近年来,中小学美术教学已经开始倡导大单元教学,单元教学可使美术课堂教学知识体系更为严密。如水墨课程的学习有层层递进的效果,由浅入深,先练习用笔,再渐渐掌握用墨,最后笔墨结合慢慢尝试创作。与以往小学水墨课堂的浅尝辄止不同,美术大单元教学会使部分课程更深入、更系统化。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内容、进度、掌握程度较为统一,小学美术学科到期末时常常采取各校自行组织监测的方式对一学年美术教学质量进行年终评定,美术学科统考约束的缺失,也导致了美术课教学的“有量无质”。

第二,是否掌握“漠不关心”。在小学课堂教学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通常会布置课后练习作业,用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掌握了基础知识后,练习的题目千变万化,归根结底是对课堂知识的举一反三。但小学美术课教学后,从无作业和练习,如果布置了相应的美术作业,在大部分教师和家长眼中也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是可做可不做的。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来自长久以来小学教育中对“主科(语文、数学、英语)”的重视,对“副科(音乐、体育、美术)”的轻视。小学美术课后作业应同样引起重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布置小学美术作业能拓宽学生思维,调剂课后生活;(2)布置小学美术作业有利于课堂新授;(3)布置小学美术作业有利于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4)布置小学美术作业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

第三,教学管理“相对松懈”。由于没有统考压力,学校对美术的教学管理相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而言会比较松懈。上级对美术教学的管理不当,导致教师上课随意,往往都是走形式、走过场。并且学校往往对美术比赛、竞赛比较重视,认为比赛竞赛的获奖是对学校荣誉的提升,在有形或无形中忽视了对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管理。由于教学管理上不要求美术课程当堂掌握知识,所以很多时候美术课堂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后续的练习与跟进。

三、小学美术教师普遍受教参固化模式影响

小学美术教师对教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心思自行编写教案,只要按照教参的要求与设计按部就班地教学就行了。因此,教案的写法、教学环节的设计、具体教法的使用,大都照搬教参的一般要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将美术教参关于教学时间分配的一般要求(通常将40 分钟美术课固化为教授15 分钟、学生自主绘画15 分钟、评价8 分钟、拓展2 分钟)当作固定模式,不管上什么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都照此时间分配,依葫芦画瓢。如有的班级学生绘画基础较差,美术课教授环节中的教师示范环节时间可适当延长,学生只有多看教师的示范,才能渐渐提升其美术绘画水平。再如有的班级学生绘画基础教好,美术课堂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绘画时间去呈现作品。小学美术课固化的时间限制“量”都无法保证,“质”更无从谈起。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是有前提的,美术绘画当堂无法完成,学生以后更没有再次绘画的机会,美术技能的掌握往往停滞在初级水平,长此以往,学生对美术便丧失了兴趣。所以,固化的授课时间限制是学生当堂掌握的硬伤。

由于小学美术教师普遍习惯照搬教参,因而教研活动也常依据教参依葫芦画瓢。尽管市里对教研活动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是到了区里和学校就逐渐变得“中心严边缘松”了。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走过场、走形式,基本不研究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多数为统一教案和进度,或者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听课、评课来代替教研活动。即便少数教师将课堂教学“有量无质”的问题提出来,也得不到大家的响应,甚至还遭到讥讽。我们曾寄希望于市区级公开课的指引,但结果也让我们失望,即市区级公开课的重心常常在教师身上,评价环节也多是关注教师的“教”,很少关注到课堂中学生掌握了多少。

猜你喜欢
教参美术课绘画
美术课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
神秘的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