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2020-12-18 19:03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黄勤志
亚太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金属腐蚀环境保护探究

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黄勤志

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对环境教育的渗透力度仍然不足,教师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破坏内容的讲解上,始终局限于“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育内容上过于浅显,缺少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影响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在此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循序渐进地渗透环境教育,启发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一、导入式渗透

环境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课堂导入环节要利用好新闻事件、真实情境迁移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在利用新闻事件渗透环境教育时,应选择贴近生活的新闻素材,并且保证内容的简明性与真实性。同时要尽量选用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利用新闻事件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利用真实情境导入环境教育内容时,教师要用心筛选相对典型的教学情境,并注意以声图并茂的方式直观呈现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化学物质危害环境的感受,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责任感。例如,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氯水的成分和性质等知识点,课堂导入环节先以Flash 形式为学生播放一段大海记录短片,学生透过大海丰富的物质世界感受环境美。当学生对环境有了初步感受以后,引领学生从化学角度探究海水中的氯元素。氯元素探究过程中,首先为学生呈现一段1915 年比利时毒雾造成士兵死亡事件的相关资料,请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氯气有毒还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教师用环境情境和典型的毒雾新闻事件渗透环境教育,引入“氯”这个重点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课堂新知,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氯气的利弊,深刻认识其作为化学物质对于环境的破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二、微课式渗透

传统课堂局限于理论灌输,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渗透环境教育。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其主题明确,能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微课内容的具体编制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并关注考虑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安排微课环境教育素材,以取得较好的环境教育效果,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环境问题。其中,在“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一课教学中,为了渗透环境教育,显著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在“硝酸的性质”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微课内容。微课内容先出示一幅环保诗歌图片,用《给未来一片绿色》环保诗歌内容渲染氛围;接着出示硝酸与亚铁离子反应严重污染空气、硝酸溶液污染水体和土壤、废液污染水源的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初步体会硝酸对环境的破坏;最后总结治理环境的措施。当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以后,正式进入课堂知识的学习,引入NH3→NO →NO2→HNO3这样一个化合价变化过程,请学生对氮元素转变关系进行分析。整个教学活动通过微课内容,高效率完成了环境教育的渗透。

三、探究式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为吸引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与保护环境相关的问题,请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整个探究式渗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在实际探究中体验环保理念。例如,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一课教学中,可先为学生呈现一组数据:“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损失占各国国内GDP 的2%—4%。”结合数据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金属腐蚀对环境的危害有哪些?金属腐蚀是什么原理呢?”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保证每组成员为3—4 人,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并进行汇报总结。汇报总结阶段,学生将探究归纳铅污染、镉污染、汞污染等金属腐蚀对水生生物、水源、土壤、稻米环境的危害现象。在学生自主探究金属腐蚀原理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析氢腐蚀,观察现象、思考问题。通过探究与金属腐蚀相关的问题,探索金属腐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将从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实验式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有利时机。实验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地融入环保知识,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控制有毒物质、有害物质的产生与排放,对有害气体外漏进行控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好尾气装置。学生在自觉践行环保行为,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空气、水环境的过程中,化学课堂教学便能取得较好的环境教育效果。例如,在“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苯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苯样品,要求学生将3—5 滴苯样品滴入试管中,观察其颜色、状态,再加入少量水,观察现象。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当学生对苯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请学生以实验方式验证凯库勒1866 年提出的“苯结构假说”。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尝试用溴水、酸性KMnO4溶液等进行验证。验证活动中,学生向1ml 苯中滴加1ml 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振荡之后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苯不能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因而得出最终结论:苯分子不存在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碳碳双键交替结构。实验结束以后,要求学生把实验仪器清洗干净,并统一处理实验弃物。其中,在处理酸性KMnO4废弃溶液时,要求学生先对其pH 值进行测定。若pH值在6.5—7.5 之间,可将其直接倒入清洗槽内,否则用水稀释后,单独收集到指定容器中,避免其污染环境。实验教学活动进行中,通过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科学处置废弃物,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五、反思式渗透

化学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环境教育渗透效果,教师应重视采取反思式渗透教学。在反思式渗透教学中,教师可积极运用角色扮演形式进行教学,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参与环境问题处理,针对环境保护问题从扮演角色角度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利用角色扮演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环保责任感。同时,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抒情诗歌激发学生展开反思活动,充分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一课教学中,为了增进学生对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如何防治二氧化硫污染知识的了解,教师可请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内容:“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地球弥漫着生态危机,酸雨频至,植物哭泣……”有感情地朗诵完诗歌以后,请学生反思酸雨产生的原因,并从人为因素深刻反思自身行为,由此认识到人类的一系列行为为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自身做起,践行环保行为,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六、活动式渗透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例如,开设环境保护讲座、组织环保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实地调查相关环境问题,在活动中助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发展,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在“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化学是克服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了解化学是环保事业的强大支柱,教师可以安排一次调查活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调查自己的生活环境,搜集哪些物质的过量排放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讨论预防措施。活动中,学生通过采访周围居民,整理调查资料,得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生活污水等物质的过量排放对生活环境产生影响,并结合调查结果讨论物质过量排放的主要危害和预防措施。以二氧化硫为例,根据其产生的有毒物质和酸雨危害,归纳出烟气脱硫、化石燃料脱硫、改变能源结构等预防手段。通过实践活动,达到了环境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的目的。

综上可知,在高中化学日常教育活动中,积极渗透环境教育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教师要熟练掌握通过新闻事件、真实情境等形式导入环境教育内容,以微课形式直观呈现环境教育知识点,同时以思考探究、实验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并鼓励学生反思环境问题,以取得较好的环境教育渗透效果。

猜你喜欢
金属腐蚀环境保护探究
环境保护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金属腐蚀与防护分析研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羟胺在钢铁磷化防腐蚀中的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