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2020-12-18 15:04:07杨松楠孙跃武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播种量苗期

江 忠 周 文 杨松楠 孙跃武 张 莉

(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安庆市 246531)

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的华阳河农场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安庆市宿松县境内,是皖西南长江冲击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豆产业发展迅速,常年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3 333.3 hm2以上,是符合生产绿色大豆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基地。绿色大豆生产必须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为此,笔者根据2019年的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联合鉴定试验、品种生产试验等的数据,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操作规程,通过采用该技术,大豆在生产过程中的耕、耙、播、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实行了全程机械化,田间操作实现了轻型化、专业化、规模化,达到了高效的目的。现将相关技术操作规程总结介绍如下,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大豆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1 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大豆生产相关指标

1.1 产量及产量构成

大豆产量指标为3 750 kg/hm2,理论株数为22.5万~30.0万株/hm2,平均单株荚数31~42个,平均每荚粒数2粒,平均百粒重20~25 g。

1.2 环境指标

华阳河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种植田土壤pH为7.46,碱解氮含量为73.8 mg/kg,速效磷含量为46.66 mg/kg,速效钾含量为238.5 mg/kg,有机质含量为1.0 g/kg;地块平整,排灌方便;年日平均气温超过10 ℃的天数在240 d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6.6 ℃,年均日照时数为2 024 h,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54 d,年均降水量为1 300 mm。经安徽省级绿色食品管理部门指定的环境监测部门监测,当地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2013的要求。

1.3 供肥指标

每生产50 kg大豆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3 kg、有效磷1.5~2.0 kg、有效钾3~5 kg。

2 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2.1 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地选择熟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和通过审定的大豆品种种植,如“油6019”“皖豆21116”“驻豆21”“徐豆18”等,每3年更换1次品种。

2.2 选茬及整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大豆生产宜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做到不重茬、不迎茬,不宜在甜菜、向日葵茬上种植。

播种前需进行整地。作春播时,用机械对大田进行耕翻,耕深在15~20 cm,且耕翻后及时进行耙、压、整平、整细,以保墒情;作夏播时,在小麦收获后及时用机械灭茬,秸秆还田,然后旋耕土地待播。

2.3 播 种

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精选,要求种子质量达到分级标准二级以上,并及时晒种;同时,为了防治苗期病虫害的发生,播种前大豆种子需进行包衣处理。

播种宜采用机械旋播,春播大豆播种期在4月15日—20日,夏播大豆播种期在5月25日—6月15日;播种行距为0.30~0.35 m,播深为3~5 cm;春播大豆播种量为90~120 kg/hm2、夏播大豆播种量为105~135 kg/hm2(百粒重高的品种播种量应适当增加,百粒重低的品种播种量需适当减少)。播种要求播行直、行距相等、下种均匀、播深一致、覆土严密、无浮子、无漏播和重播,且播后应及时镇压。

2.4 施 肥

2.4.1 施肥原则

要求做到科学精准施肥,减少肥料浪费,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应以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施用为主,化肥施用为辅;基肥尽量不施化学肥料,若要施化肥须与生物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无机氮不超过1∶1,且禁止施用硝态氮肥。

2.4.2 施肥措施

播种前施腐熟的农家肥30~45 t/hm2或生物有机肥600~750 kg/hm2作基肥;大豆初花期视苗情施尿素75~150 kg/hm2;在大豆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进行叶面施肥,可喷施新美洲星有机液体肥12~15 L/hm2,或喷施磷酸二氢钾1.5 kg/hm2。

2.5 化学除草

播种后可用50%乙草胺乳油80~100 mL/hm2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在大豆1~3张复叶期、杂草2~4叶期,用25%氟磺胺草醚750~900 mL/hm2加15%精稳杀得1 050 mL/hm2兑水450 kg/hm2茎叶喷雾除草。

2.6 合理排灌

在大豆苗期和鼓粒时,若遇干旱天气,需及时进行灌溉,以保证全苗和高产;在大豆生长期遇暴雨天气,要及时进行田间排水,以防渍害。

2.7 化学调控

为解决大豆因群体密度过大而造成产量损失的问题,可在大豆苗期和初花前后,视田间苗情和群体密度,用25%多效唑450~600 mL/hm2进行化学调控。

2.8 病虫害防治

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大豆生产上的主要虫害有苗期的蚜虫、小地老虎,开花结荚期的二条叶甲、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荚螟等;主要病害有大豆紫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炭疽病、细菌性斑点病等。病虫害防治宜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具体防治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2.8.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大豆品种种植,轮作倒茬,培育壮苗,精耕细作等。

2.8.2 物理防治

采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颜色诱杀、性诱剂诱蛾、诱虫板、糖醋诱蛾、机械或人工捕捉害虫等物理措施进行病虫防治。

2.8.3 生态防治

利用间种、混种、套种等生物多样性生态措施,有效保护天敌,保护生态平衡。

2.8.4 生物防治

选用低毒生物农药、释放天敌等生物措施进行病虫防治。

2.8.5 化学防治

有限度地使用部分化学合成农药,每种农药在大豆生长的一季中只允许使用1次,使用要求、用量、方法等需遵循相关国家标准。

2.9 收 获

待10%叶片尚未脱落、豆粒归圆时,选择晴天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做到单收割、单拉运、单存放、单贮藏。

猜你喜欢
长江中下游地区播种量苗期
大葱苗期耐低磷品种的筛选
蔬菜苗期发生猝倒病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河南农业(2021年2期)2021-03-14 10:06:34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茄子苗期怎样蹲苗,需要注意什么?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玉米苗期注重管 丰收高产有基础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10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河南农业(2018年12期)2018-12-05 08:06:22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异常年降水及大气热源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