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淝河镇李腰小学 刘西林
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朗读,而且要让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教学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文思想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朗读已经定位成为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学习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认清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1.学校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重视。语文是小学教学的重要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受到传统的应试观念的影响,学校希望学生考高分,因此给教师安排了大量的教学任务。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将朗读教学看成是朗读训练,重视字、词、句方面的讲解,重视考点和应试技巧的讲解,而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却少有关注。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语文课文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在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文语感没有增强,鉴赏审美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2.朗读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方式落后。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只是简单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使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目标不清晰,重点不突出。比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才算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朗读过程也没有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相结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于流程化、不灵活、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师布置朗读任务—学生朗读—重点朗读—重点背诵”的流程进行教学,固定的朗读教学流程使学生对朗读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生缺少自主朗读的机会,导致对个性化朗读、个性化理解的严重欠缺。
3.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朗读行为比较被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现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的目的性较强,将完成教学任务放在首要位置,在生字、生词及新句型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朗读质量的好坏,使得学生朗读的时间大大减少,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朗读教学的兴趣,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4.课外朗读的缺失。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课后作业,导致学生没有什么课余时间进行语文课文或者课外读物的朗读,造成学生课外朗读的缺失。
1.设计科学合理的朗读教学目标。小学生在朗读兴趣、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进行朗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于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于融入感情进行朗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于充满感情地进行朗读。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朗读进行更深一步要求,比如,不添字、不漏字、抑扬顿挫等等。科学合理地设计朗读教学目标是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学生有了适当的目标之后,才能有进步的方向和动力。
2.创设朗读情景,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情。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最关键的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经历较少,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会产生不理解朗读内容,不能深刻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现象。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朗读情景大多都是依据教材进行选择的,它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教学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教学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增强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朗读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江雪》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可以隐约地体会到诗歌表现的美感,但是对于生活经验缺乏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感觉还是比较朦胧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文本中“人踪灭”“江雪”“孤舟”等景象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人踪灭”“江雪”“孤舟”等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鉴赏审美和语文素养。
3.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想要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非常多,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或者分段朗读。很多教师认为分角色朗读或者分段朗读是在浪费教学时间,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就忽略了课文中的分角色朗读或者分段朗读。其实,分角色朗读不仅不会影响朗读效率,反而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朗读教学效率,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比如,在朗读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六个人分成一个朗读小组,分别扮演小壁虎、蛇、小鱼、老黄牛、燕子和壁虎妈妈,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课文中的出场顺序进行朗读。学生通过对小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和壁虎妈妈等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并按照课文顺序进行讲述,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朗读教学有效性。
4.积极开展课外朗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得多种多样,课内朗读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朗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朗读,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咏柳》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给学生推荐贺知章先生的其他诗词。通过课外朗读,学生知道了《咏柳》只是贺知章先生所写的诗中的其中一首诗,了解了贺知章先生诗词的特点;通过课外朗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增强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应该受到任课教师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朗读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朗读教学情景和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朗读,以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