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
(宁国市种植业局茶产业服务站,安徽宁国 242300)
2017年2 月,安徽省宁国市种植业局申报的“黄花云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商标使用年限为2017年2月28日至2027年2月27日; 2019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85号公告,“黄花云尖” 榜上有名,成为2019年第二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登记证书编号:AGI02609,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9-02-2609)。“黄花云尖”地理标志保护区域为安徽省宁国市青龙乡、方塘乡、胡乐镇、甲路镇、霞西镇(东经118°37’49”~119°02’15.46”, 北 纬 30° 18’30.58” ~130°39’25.77”)范围之内(共计五个乡镇二十三个行政村)。这为进一步规范管理“黄花云尖”名茶的生产经营,提高区域公用品牌“黄花云尖”的美誉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黄花云尖产于安徽省皖南山区的宁国市。据宋代李心传1162年著《建炎杂记》载:“宁国岁产茶112万斤(约56万kg),宁国县鸦山茶为贡品。”明代徐渭辑《徐文长先生秘集》中所记述的全国优质产茶地,亦有高峰山脉的鸦坑。高峰产茶品质优异,清代康熙年间,张所勉著的《鸦山辩》载:“宁邑产茶不一处,高峰、济川(现属宁国市青龙乡)龙潭……诸地皆可入志。”说明文中证明高峰、济川等地所产茶叶品质突出,可以载入史册。民国25年(1936年),《宁国县志》载:“宁国产茶以高峰为最,黄色绿而味香醇,若改良焙法,不让龙井。”说明高峰山脉所产的茶叶品质,可以与龙井茶媲美。茶界泰斗陈椽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茶》详细介绍了黄花云尖;1992年版《中国茶经》记载1985年6月在江苏省南京市由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名茶展评会上黄花云尖被评为全国名茶;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主编的《制茶学》将黄花云尖列为烘青绿茶尖茶类的代表之一;2011年修订版《中国茶经》也对黄花云尖做了详细的介绍。
黄花云尖的主产地黄花山,现隶属青龙乡西林村黄花山村民组。为高峰山脉主峰之一,属黄山余脉东段,该地年平均气温为 15.2℃,年平均降雨量1300~1400mm,茶叶生产季节的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68%,森林覆盖率达85%左右,土壤多为壤质土和轻壤土,平均有机质含量为5.44%,pH值为5.2~5.6。由于群山交错,山峰林立,日照时间短,空气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在 80%以上,春季和夏季晴朗的天气少,雨雾时间多,茶树长期在云雾笼罩下萌芽生长。民间诗人对这里春夏季的云雾用“晴日清晨雾弥朦,阴雨成天满天云,雾隔三尺不见影,听声方知对面人”四句诗加以形容。因此,黄花云尖名中亦蕴含有黄花山云雾之中所产之意。
在黄花山深谷中,有一块地势平缓的高山茶园,海拔约 500m,面积约 66.7hm2,这就是黄花台茶园,又称为大坪茶园,是黄花云尖的原产地。该地茶园四周灌木丛生,花草茂盛,土壤肥沃,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因而所制成的黄花云尖具有馥郁浓厚的兰草花香气,香高持久,滋味醇爽回甘,品质极佳。
黄花云尖是由宁国市农业部门茶叶科技人员创制于1983年。1984年10月在郑州参加由商业部召开的全国名优茶交流会上,该茶即受到“采摘精细,制作考究,形质俱佳,名贵感强”的称赞;1985年6月在江苏省南京市由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名茶展评会上,黄花云尖被评为全国十一种新名茶之一,获得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和奖杯;1989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再次被农业部审定为全国名茶,获得农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2018年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产业体系安庆实验站、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及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专家组成的鉴评组,对该茶的评语是:外形挺直平伏,绿翠显毫,香气高长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爽回甘,叶底芽肥,嫩绿明亮,其典型品质特征是芽尖丰满、花香馥郁。经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茶多酚含量23.2%,氨基酸含量3.4%。
茶园实行春中耕、夏浅锄、秋深挖、冬培土。不使用化学除草剂,结合春耕、秋挖进行人工锄草,注重秋季施有机肥(饼肥、农家肥等),推广使用测土配方茶树专用肥料、商品有机肥等,采用绿肥、农作物秸秆、稻草、豆秸、山野杂草、落叶等覆盖土壤,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视对茶园生态的保护,全面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在茶园安装性诱剂、诱虫黄板、杀虫灯、人工释放天敌等防治虫害,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在茶园中使用,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降低农药、化肥的投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环境,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叶增产增效。
制作黄花云尖的茶树品种为黄花山大叶种和宁国猪耳朵茶两个地方群体良种。据明•嘉靖《宁国县志》记载,“宁国茶多出山上,其味佳美,谷雨前者为最。山多谷深,民盛栽之。一种叶大者尤佳”。黄花山大叶茶种又称宁国大叶种,主要分布在宁国西南部山地茶区,为有性系群体品种,属灌木型,大叶类,树高135~140cm,树幅 140~145cm,树姿半开展,分枝较密,叶片水平着生略上斜,叶长14cm,叶宽平均6.3cm,R值2.2,叶形椭圆,叶尖渐尖,叶面隆起,色绿肉厚,叶身内折,芽肥壮茸毛多,育芽力强,持嫩性好,结实力较弱,抗逆性较强,产量高品质好,适合制作名优茶。据省农科院祁门茶科所测定,其茶多酚含量为28.46%,水浸出物 43.90%,儿茶素总量12.11mg/g,氨基酸总量 4.91%,咖啡碱含量4.24%。宁国猪耳朵茶为有性繁殖系群体品种,属灌木型,大叶类,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地茶区。树高130~135cm,树幅135~140cm,树姿半开展,叶片上斜着生,叶片一半反披,叶长13.5cm,叶宽5.1cm,R值2.65,叶形椭圆,叶尖渐尖,叶面隆起背卷。据省农科院祁门茶科所测定,其茶多酚含量为29.63%,水浸出物为46.34%,氨基酸总量4.83%,咖啡碱含量3.20%。其所萌发的茶叶特别柔嫩,芽壮叶肥,茶农以“猪耳朵”形容之。该茶树萌发的特点被当地茶农形容为:“一叶尖似针,二叶抱着心,三叶不开杆,四叶杆过寸”。意思是在萌发一、二片真叶时,叶片不展开,到萌发第三片真叶时,还不出现茎梗,而到发出第四片真叶时,气温升高了,当茎梗一旦显露出来,其长度很快就会超过一寸。因此,用柔嫩芽叶所制成的黄花云尖特点就是外形肥壮重实,香高味浓,且耐冲泡,在全国诸多芽形名茶中别具一格。
黄花云尖的鲜叶原料全部由纯手工采摘,采摘标准分别为一叶未展(即一叶包心)、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一叶、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严格的采摘标准,保证了黄花云尖茶的优异品质。
黄花云尖的加工属于烘青绿茶的制法,分为传统手工加工制作工艺和机械加工制作工艺。机械加工制作工艺流程除杀青和做形采用机械外,其它与手工做法一致。其主要工艺流程有摊放、杀青、做形、头烘、二烘、复烘、拣剔、装箱等工序。杀青分生锅、熟锅,生锅完成“杀青”,熟锅结合做形。各次烘焙之间,结合摊凉,足干成品,趁热装筒密封。“黄花云尖”名茶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特级一等、特级、一级一等、一级。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2012、2014、2018年宁国先后举办了3届宁国名优茶叶采摘节,宁国名优茶新形势发展与展望高峰论坛,“游茶乡,采佳茗,促茶乡振兴——2018安徽•宁国名优茶采摘暨黄花云尖茶旅系列活动”,“新时代宁国名优茶发展与茶乡振兴高峰论坛”,“三月三•茶旅欢”黄花云尖采摘等系列活动。“黄花云尖”又先后亮相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一、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杭州第三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南方有嘉木”茶主题展,韩国茶香节,第七届中国宣城“泾县兰香”茶文化节,2019宣城•广德茶产业博览会等盛会。这些盛会以茶为媒,为宣传推介宁国茶业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企业合作交流、互利共赢提供了良好机遇,大大提升了黄花云尖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宁国市依托毗邻苏、浙、沪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板桥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及青龙湾水库风景秀丽和宜居养生的特点,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黄花云尖原产地正位于“皖南川藏线”精品线路之间,借助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作为“最早贡茶产地”的历史声誉和“大慧宗杲”禅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茶园采茶、制茶、品茶,体验农耕文化、禅茶文化,为游客提供吃、住、行、导、购等全方位服务,促进了茶旅结合的良性发展,既丰富了茶叶品牌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宁国茶叶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