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241000)
近几年,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已成为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这种疾病患病群体较广,不同年龄段的生猪都容易感染,且在自然感染情况下病死率超过20%,急性病症对死亡率达到80%以上[1]。明确疾病产生原因,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十分关键。
选择某地区养猪户饲养的生猪110 头,质量为44~46kg,平均质量为(45.02±0.14)kg。养殖户养殖生猪近期出现明显的体温升高、咳嗽、厌食等情况,在使用常规退烧药后,病症没有缓解,部分生猪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1.2.1 检查
(1)病症检查。检测病猪体温,得出病猪体温在41℃左右,且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身体局部皮肤红肿且有变紫趋势。对患病致死病猪进行解剖检验发现,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情况,病猪肺部胸膜粘连,肺部表面结缔组织包围周围结节。
(2)环境检查。对养猪场的猪舍环境进行检查,发现环境湿度较大,且室内通风换气较差,生猪排泄物不能及时清扫,室内卫生不佳。
1.2.2 治疗
(1)制定生猪排泄物清理时间表,使用浓度为2%的稀戊二醛进行防疫消毒,每日1 次。
(2)对未患病的生猪进行疾病预防。在饮水中加入氨基维他,比例为1:1000,连续给药5d。在1000kg 饲料中加入1.5kg板青颗粒,浓度为20%的替米考星1kg、麻杏石甘散1.5kg、氟苯尼考1kg,浓度为50%的卡巴匹林钙1kg。
(3)对病猪实施药物治疗,使用含量0.5g 的氨茶碱2ml,分两次对患猪进行药物注射。5%的氟尼辛葡甲胺按照0.04ml/kg的用量进行肌肉注射,每日用药1 次,连续给药3~5d。当患猪全部康复后,在饲料中仍需加入麻杏石甘散,以实现疗效巩固,给药5d。
受环境因素、健康情况和病原感染数量等方面的影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疾病症状和类型各有不同,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几种。
2.1.1 最急性型
生猪突然发病且体温骤升到42℃,短期内出现明显的腹泻与呕吐症状。患猪呼吸症状不明显,之后会产生鼻、耳、眼后皮肤发绀,晚期会产生重度呼吸困难。临死前体温逐渐下降,部分情况下会产生无症状突然死亡,病死率达80%~100%。死猪剖检能发现气管和支气管内有泡沫状带血分泌物,肺部充血,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并且还伴有肺泡和间质性肺水肿的症状。
2.1.2 急性型
体温升高到41℃,并且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皮肤发红、精神沉郁、心脏衰竭。通过对死猪剖检可以发现,患猪有双侧性肺炎,病灶区呈现出紫红色特征,肺间质积留血色样液体。
2.1.3 亚急性型与慢性型
体温升高到40℃,精神不振、食欲衰退、全身毛焦且皮肤发白。死猪剖检中可见大量干酪样病灶。如果继续细菌感染,会造成肺脏、胸膜等位置出现纤维素性粘连,肺脏表面有明显结节,且周围有结缔组织,心包位置有出血点[2]。
当养猪场出现疾病后需要先进行药敏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使用四环素、地米考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丹诺沙星和头孢菌素等药物可以较好地治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患猪可以使用口服加肌肉注射,两种方法相互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从治疗中发现,这种疾病在一年中的任何季节都可能产生,通常在冬春季节交替或夏末秋初时期。所以在每年的6 月和12 月可以分别进行一次免疫接种。目前使用灭活疫苗能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在正式开始接种前需要充分摇匀疫苗,之后再进行使用。对于新生猪仔可以在2 个月时进行一次接种。经过两周后进行第二次接种,以达到加强免疫的效果。每次接种剂量为2ml,以此达到预防疾病急性爆发和控制死亡的目的。根据本文可以看出,对没有患病的猪群可以在其饲料或饮水中加入药物,以治疗用量给药,几天防治之后可以改为预防计量。连续使用数日可以达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症的有效预防。
除此之外,猪场要适当调整养殖模式,坚持自繁自养的模式,科学引种,并且对种猪加强检疫。对不同年龄的猪群要分别进行饲养,坚持每批猪出栏后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清洗,保证一周以上的空栏期。
综上所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症的对症治疗十分关键,加强疾病预防和猪舍卫生管理有利于防止疾病发生和扩散,提高生猪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