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山东莒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阎庄兽医站 276535)
非洲猪瘟作为2019 年最为严重的疫情几乎席卷全国各地,不仅造成大批生猪快速死亡,给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引起全国猪肉制品的空前短缺,致使肉制品价位上涨,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疫情过后应加强对该次疫情的研究与总结,对今后非洲猪瘟疫情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非洲猪瘟的防控几个关键控制点做一探讨,旨在提高非洲猪瘟防控水平,更好的保障生猪饲养产业的发展。
饲养环境直接影响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恶劣的饲养环境呈现疾病多发,在生猪饲养过程中应加强对饲养环境管理工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卫生消毒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在消毒药剂使用上应坚持轮流用药的方针,选择高性价比的消毒药物,减少疾病抗药性。定期清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污物,并保持干燥卫生。加强猪舍通风与保温,根据季节情况合理制定通风频率,冬季要做好保温防冻,夏季要处理好降温防暑工作,为生猪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饲养环境,从而增加生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严控非场人员、车辆及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区及生产区的人员及车辆、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措施,严防病菌带入。非洲猪瘟对环境耐受力非常强,可长期在自然条件下保持感染力,因此,严格执行清洁消毒措施十分重要。但非洲猪瘟病毒不耐热,可通过蒸、煮、烧的方式消毒。某些种类的蜱是非洲猪瘟传播的生物媒介,一些吸血昆虫能将病原从一个场带到另一个场,因此,养殖场要做好灭鼠除蚊工作,减少该类动物携病菌进入养殖场,同时禁止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定期对猪场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并根据需要建立缓冲隔离带,同时完善粪污处理系统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系统。
增强猪群自身免疫力是有效防御非洲猪瘟疾病爆发的重要措施,目前养猪场多病频发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猪群自身免疫力低下。因此,为减少疾病爆发,应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加强对生猪的保健工作,在饲养健康营养的饲料过程中给予合理有效的保健药物,以此来提高生猪免疫力。在保健药物选择上应坚持合理有效的原则,禁止滥用各种添加剂,防止过度保健,导致肉制品发生药物残留等不良现象。生猪饲养过程中可考虑在饲料中定期添加黄芪多糖类保健药物,以提升猪群整体抗病能力。
免疫接种是有效预防动物疫病爆发与流行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对动物疫情采取的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免疫接种在预防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发生和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疫苗,但其他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接种可大大减低并发症引发的死亡,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因患非洲猪瘟导致死亡情况的发生。随着我国科研机构的努力,将在不久会有免疫效果良好的非洲猪瘟疫苗用于生猪生产。
合理营养供给是猪群保持良好健康体质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日常饲养中应重视猪群的营养供给,合理配制全价日粮,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有效提高免疫力,减少免疫抑制,降低发病率。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功能性氨基酸、免疫因子添加剂等,调控生猪免疫状态,增强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
在饲养过程中,防止生猪与传染源接触,可有效预防该病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主要发生在生物安全水平较低的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应尽量杜绝散养方式。对于有一定设施条件的养殖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近期应尽量避免引进生猪。如需引进应隔离观察至少15d。尽量不要从外面引猪种购猪,出差人员返场要隔离1~2d,控制车辆物料入场,谢绝推销人员进场,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送检、上报,密切关注邻近地区和周边猪场疫情状况,可将防控级别提升至最高水平。
为有效控制非洲猪瘟流行与传播,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完善的防疫防控机制,健全应急反应体制,对该类烈性传染病应坚持早发现早扑杀,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为提升基层人员对疾病的防控水平,应加强对基层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定期不间断的培训来提升防疫工作人员对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同时对养殖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与培训,提升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协助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到科学化管理,全面提升行业的防疫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