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郯城县红花镇通讯组 刘科玲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近日,记者来到郯城县红花镇孙塘村守银林果栽培专业合作社的林果苗木栽培基地,实地了解合作社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情况。
在守银林果栽培植专业合作社,绿油油的桃树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长势喜人。当地务工人员正在除草、培土,一片忙碌的景象。
据了解,守银林果栽培专业合作社由孙塘村致富带头人李守银白手起家发起,成立初期主要栽培油桃、蜜桃、雪枣、杏梅等果树品种,经济效益一般。2003年开始,合作社借助县上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政策的东风,结合地域优势栽培市场发展前景好、产量高、耐储运的特色林果。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和“订单+保单”的发展模式,积极吸纳贫困户产业到户折股量化资金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通过流转土地和年底分红帮助贫困户就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我现在在合作社打工,自己的地也没种着,流转给合作社了,我一年下来不仅有流转费,还能分红1000多块,还有我的打工工资,这几样下来基本一年能收入1万多块钱,这样就比种地要好,我们现在岁数偏大了些,有时候出去打工嫌岁数大不愿意要,在我们家门口一年能挣3万多块钱我觉得还是很划算的。”作为合作社的一员,徐勤松想的不仅仅是配合李守银发展好本合作社的产业,还想方设法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的岗位帮助当地贫困户就地就业,增加收入。2015年李守银的合作社成立了“扶贫助工队”,利用“贫困户+社员+劳务市场”的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吸纳贫困户入社,目前,合作社共有入社社员128户,其中贫困户社员32人,每年能带动周边130人就业,务工人员年收入达1.8万元左右。
今年56岁的周怀凤是孙塘村的精准扶贫户,家里有4口人,丈夫患关节炎不能干重体力活,两个孩子刚参加工作,还要在城里买房子,经济负担比较重。李守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鼓励她来合作社务工,现在她已经干了快5年了,年收入不下3万元,基本摘掉了贫困户帽子。“我在合作社做钟点工一天平均80多块钱,外出搞果树换头嫁接,每天能拿到200多块钱,家里的农活也能做一些,一个月下来大概能拿3000块钱左右,我感觉挺好的。”和周怀凤一样,今年72岁的孔繁花是孙塘村的未脱贫户,由于年龄比较大,既不能外出务工,又不能种地,收入来源有限。镇上了解情况后积极与合作社协调,把孔繁花吸纳到合作社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年下来也能挣1.2万元左右。“我们出来打工,干这个活也不累,每天60多元钱,一月也2000左右,这样下来增加了家庭收入,反过来又锻炼了自己的身体,我觉得很满意。”孔繁花如是说。“今年我们合作社又流转土地160多亩,全部栽培优质桃树苗。我们今年流转过来的土地,务工基本都是当地老百姓,基本都是七十多岁和五六十岁的,就是出不了远门的人,在合作社管理果苗、除草,然后直到苗木移植出售。我们是订单农业,把果树苗卖掉,把成本除去,剩下的(钱)要和合作社社员、股东分红。”谈到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守银胸有成竹。目前,守银林果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县级乡村振兴扶贫科技示范基地园的荣誉称号,并申报市级精准扶贫科技示范园区,李守银也被申报市级精准扶贫致富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