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莉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滨州市滨城区分校,山东 滨州256600)
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单个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情况仍较为普遍。以滨城区为例,部分农户种地收入并不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或者仅仅依靠种地收入不足以供养整个家庭,导致部分农户并不重视种地,更不会投入精力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农户缺乏主动接收教育的动力,大型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农业机械或技术在农村推广乏力,难以推动农业现代化。2018年,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策划发起大型问卷调查活动“谁在种地?”,其调查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平均值占家庭总收入平均值的42%;非农收入平均值占家庭总收入平均值的51%。农业收入占比低于非农工作收入占比,表明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种地不赚钱是当代“三农”问题的重要症结之一。如何让种地赚钱,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关键,农民教育则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基层农广校可以进村入户开设田间课堂,面向当地种植大户、合作社等以农业为主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培训,促进当地农业行业交流,宣讲先进农业技术,打开农民眼界,改变农户观念,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提高。推动形成当地农业联合社或农业企业,树立典型学员,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当地农业农村发展。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各地农广校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员,在实现自己致富同时更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但是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培训数量定指标。各地农广校按照上级部门分配的年度培训名额数进行培训,必须达到数量才算完成任务。以简单的数量指标为标准,容易造成培训工作的华而不实;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容易与基层实际情况脱节,造成基层农广校疲于应付上级数量指标,一些意愿不强的农民被硬性要求参加培训,导致培训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培训的方式创新不足。目前仍然依靠组织农民集中培训为主,辅助田间课堂,线上培训力量不足。上级部门开发的手机App 数量不少,但是能够直接让群众咨询农业技术、接受农技培训的不多,包括微信小程序等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导致培训灵活性不足、成本过高、程序复杂。三是教师体系力量不足。基层农广校人员不足,长期由固定的人员担任培训讲师,知识更新不足,贴近实际农业生产不足,偏重于农业技术讲解,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能力。
面对以上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一是转变工作思路。由自上而下变成自下而上,尊重农民意愿,引导愿意学习的新型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培训,对不愿参加培训的农户不作硬性要求。要以农民致富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分解数字任务。二是创新培训方式。要逐步采取线上培训的方式,应用微信、手机App 等方式进行灵活多样的培训,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能。三是加强讲师体系建设。培训讲师要逐步实现多元化,包括专业的多元、区域的多元、身份的多元。逐步调整优化传统的固定模式的讲师体系,提高讲师讲课质量,丰富讲课内容,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新时期做好农民培训工作,评价体系要尽快转移到学员的成才上。打破地域限制,让农户自愿自由报名参加,打造明星农广校,培育明星学员,形成名校出名人的机制;帮助扶持建立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真正实现学员因学习而增收致富、改变命运,而不是依靠行政手段为培训而培训。这是农民培训工作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也是真正激活基层农广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