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慧
(秦安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甘肃秦安741600)
地膜覆盖栽培管理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增温、保墒、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等优点,是现代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的革命性技术,它的推广为解决我国人民生活生存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农业产品生产的一场“白色革命”[1]。农用塑料膜是一种新型高分子聚合物化工产品,农作物收获后,如果不对废旧塑料薄膜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首先,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其次,阻碍农业生产和田间生产;最后,影响乡村生活环境。随着旱作农业覆膜技术的不断发展,甘肃省乃至全国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逐年增加,地膜污染环境,地膜回收难度大,农民群众环保观念低等问题逐渐出现。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变废为宝,全面整治“白色污染”,已刻不容缓。本文深入分析了秦安县废旧农膜再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发展,地膜用量不断增加,在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一些经济作物上的覆盖面积也不断增加,设施大棚、养殖动物圈舍建设开始大量使用塑料棚膜。秦安县2020年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95.15万hm2,总用量达到735.3 t,棚膜覆盖面积达到22.65万hm2,总用量达到1 764 t。
群众对废旧农膜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普遍较薄弱,现有处理废旧农膜的方式和方法简单粗糙,一是将废旧地膜直接堆压在沟渠、田埂、地头[2];二是就地焚烧,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了农业机械耕作,遇到大风时农膜常常漫天飞扬。
收集废旧农膜费工费时,回收市场价格低廉,回收点和加工企业数量极少,大部分群众不能及时将捡拾的废旧农膜交售给收购者或加工生产经营企业。同时,从事废旧农膜加工利润偏低,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目前,秦安县废旧农膜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规模小、技术服务水平落后等问题,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将收购的废旧农膜加工成最初级的塑料颗粒或者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出售给大型塑料制品企业,农户和企业无法得到合理有效对接,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资源利用”的理念,坚持法规约束与政策引导并举,农膜使用和旧膜回收并重,模式引领与机制创新并进,突出源头防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个环节,统筹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秦安县自觉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主线,以绿色金融生态农业补贴制度为指导,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力争到2025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不断优化全县生态环境,确保全县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1992)作出规定,农用地膜厚度为0.008 mm以上[3]。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民为了节约成本,使用的农膜厚度都小于0.008 mm,且耐候期小于12个月,增加了废旧农膜的捡拾难度。因此,要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推广厚度大于0.01mm、抗老化性好、符合我国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净化农资销售市场,进一步规范农膜销售行为,严厉打击销售“三无”地膜,并从生产源头上严格控制。
加强“白色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建立农膜循环机制,多方协同工作,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网络,加快建立秦安县农膜“资源—加工—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通过压实责任,创新发展举措,建立“政府动员、农民参与、企业回收、财政奖补”的多级、多部门协作工作推进机制,并依靠相关激励政策调动社会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残膜回收利用率[4]。建立和完善“村有回收点、镇有回收站、县有回收加工企业”的树状回收加工网络体系,形成回收加工企业、乡镇回收站、村级回收网点的三级回收利用网络,加快实现“收集有网点、加工有企业、收购有专人”的废旧农膜循环利用网络体系。同时,探索发展“谁污染、谁治理”机制,要求农膜销售管理部门和农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并有效利用农膜。
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应在工作中进一步优化宣传手段,强化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的意义,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按照“党政重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负其责”的责任分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直播平台等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废旧农膜对环境的危害和回收利用农膜的意义,有效提高群众回收利用废旧农膜的意识,达到“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共同落实、确保成效”的目的。通过印发技术发展研究资料,开展相关教育培训等方式,向农民推广农膜使用和回收利用新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主动捡拾回收旧膜[5]。此外,企业应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认识,共同参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为建立“生态美、农民富”的美丽秦安作出应有贡献[6]。
一是不断探索合理的收购价格和财政补贴政策。合理的收购价格不仅能提高塑料薄膜的使用频率,而且能给塑料薄膜回收站点和回收加工企业带来利益。晾干、无土、无杂质的废旧地膜按0.8~1.2元/kg回收,废旧棚膜按2.0~2.5元/kg回收,专项补贴资金补助0.2元/kg。群众容易接受这种回收模式,有利于调动其捡拾积极性和主动性,回收加工企业通过建立回收站点,既争取到了专项补助资金,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二是提高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力度。在废旧农膜回收过程中,废旧地膜的回收量和难度相较于废旧棚膜要大很多,因此开展废旧地膜的回收企业激励管理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废旧地膜“以旧换新”是比较好的回收激励方式。秦安县农业环保站依托回收加工企业,选择大量废旧地膜回收站点实施秦安县旧塑料薄膜换新塑料薄膜试点工作,并不断向周边村镇延伸推广[7]。新旧地膜兑换比例为1∶5,即1 kg常规新地膜(0.01 mm)可兑换5 kg废旧地膜,也就是 1捆(厚度为 0.01 mm,重量为10 kg)的常规新地膜可兑换50 kg废旧地膜。
三是强化技术创新,集成推广一批新技术、新模式。第一,研究可复制、可推广、操作性强的地膜清洁生产安全技术教学模式,设计具有整地和废旧地膜回收系统功能的复合机械,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第二,优化农艺措施,示范推广有利于废旧农膜回收的农业技术,如及时除膜、轮茬、—膜两用等。第三,设立废旧农膜回收专项基金,按照“建设第一”的原则,以奖励代替补偿的形式,支持设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鼓励从事废旧农膜加工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8]。对一些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回收加工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引导、动员回收加工企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回收加工能力,提高生产率,从初级产品向深加工方面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产品附加值。
随着设施农业的加快推进,农膜用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废弃农膜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任务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坚持不懈地宣传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的意义,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进而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