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斌
(四川省仁寿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仁寿 620500)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初,受“交通基本靠走、推广基本靠吼、诊断基本靠估”的条件制约,农技推广主要停留在层层以会代训层面,效果不彰实属难免。为改善服务条件,2011年国家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2015年初,全县共投入专项资金1800万元,新建与改建结合,完成了60个乡镇农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设备配置,初步达到了“五有”标准。就在此时,设施完善、设备齐全、兵强马壮、经费落实、交通便利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已经日渐强烈地感受到,不得不面对日益加剧的农村空心化带来的农技推广受体危机。
仁寿县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西南边缘,眉山市东部,幅员面积2606.9km2,地貌包括丘陵和低山两类;农村人口140余万;农村劳动力70余万个(转移就业率55%);二轮承包耕地面积7.97万hm2,种植业总面积23.33万hm2(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0万hm2、果园3.33万hm2);总产粮食60余万t,水果(柑橘、枇杷、梨、桃)70万t。
仁寿县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始于全面落实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1981年,经过3代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依靠国家粮专资金的补助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的巨额投入,到2014年末,乡镇农技站首次普及“五有”(办公有场所、服务有设备、推广有人员、投入有保障、入户有工具),成功地建立起“县级为中心、乡镇为基础、村站为补充” 的县域农技推广体系。并经持续5年的设施设备应用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集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较大幅度地提升了基层农技偏听则暗和依法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的能力。
到2019年初,县农业农村局成立,统缆全县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农机化服务工作,配置县、中心区域站、乡镇站农技推广人员1350余人,全县由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主导的基层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可谓“齐装满员、兵强马壮”了。
2.3.1 农技推广受体 无论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营(大呼隆)年代(1954~1980年),还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农户经营(大包干)时代(1981~2000年),亦或是“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可流转”的三权分置时代(2001年至今),农村劳动力(法定年龄男18~60周岁、女18~55周岁)都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受体,都是农技推广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超过法定劳动力年龄的农村劳动者,受体力、智力逐年下降的限制,规范化应用农业科技的程度低下,对农技推广体系的存在和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农村经济年报和典型调查测算显示,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村劳动力占比动态:全面落实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1年(1980年初)为98%,1990年为81.1%,2000年为69%,2010年为43%,2020年初为45%。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的不断提升;农村空心化程度加深,特别是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后,留在农村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的劳动力快速下降(2020年春节期间因全球暴发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导致沿海和东部大中城市用工量骤降,部分农民工被动或主动的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有所回流)。
2.3.2 农技推广受体危机。 危机的类型。一是没有受体。个别村民小组,留守全系儿童和老人,无人从事种植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受体不全。全县多数村民小组都存在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者“三化”(女性化:男女比例约85∶100;老龄化:超过男60周岁、女55周岁法定年龄者占50%以上;低文化:以小学、初中为主)。危机的表象。没有受体的农户,也种一些粮油、蔬菜,但没人采用推广中的农业科技。受体结构不全的农户,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力投入,获得在此基础上相对较高产量”为基本诉求,对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多的精耕细作、良制良壤、科学施肥(重施有机肥、氮磷钾配方肥)等方面的新技术和集成技术,因为学不会或不愿学,基本弃之不用。
面对农技推广受体危机,我们过去采用的“乡镇-村组-农户”层层技术培训、农业科技下乡、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其成效有的已经清零,有的日趋下降,迫切需要结合县域实际和农业环保、脱贫攻坚的需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六化“建设。
3.1.1 主推技术的特点 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每年都要向基层发布当年的大田作物主推技术,其特点是科学、严谨,高产栽培技术基本上都要求:油菜(宽床)育苗,小麦撬窝点播,水稻旱育秧(有时倡导杂糯间栽),玉米肥团育苗(有时还倡导定向移栽);根据各种大田作物的需肥量提出科学施肥措施:重施有机底肥、早施苗肥、猛施穗肥、酌施粒肥。受我县农业机械化程度十分低下的和受体危机的双重制约,这些行之有效的、需要相对较大的劳动力投入作保障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全面落实率堪忧。
3.1.2 轻简化的方向 优化农户大田生产技术。立足农户常用技术,在基本不增加劳动力投入的前提下,予以尽可能地轻简化栽培。如小麦、油菜、水稻可以主推“底肥一道清+撒施分蘖肥(开盘肥)+根外追肥”。尽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区域,利用其完备田间路网,引导其开展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等专业化服务,尽可能地将机械作业纳入主推技术,以节省劳动力。
3.2.1 农技推广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指对产量影响较大,放弃管理或管理不当将造成较大损失的技术节点。如油菜、水稻壮苗(秧)培育,农谚云:苗好半年春、秧好定终身。小麦赤霉病、锈病,油菜菌核病,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稻螟、稻飞虱,玉米螟、豆荚螟的防治适期与适用药剂、剂量。
3.2.2 集约化的措施 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引导,一事一议为主导,推进关键技术环节集约化。集约化育苗(秧)。以当年推广的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同时发布)为导向,引导农户合理选购,既要注意大田作物品种的适当多样性,以有效遏制病害流行;又要注意大田作物品种的相对集中性。一定区域内种植的品种不能太多、太杂,否则会给品种集中育苗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农业有害生物统防统治。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适时发布的《病虫情报》,选用绿色食品生产和农业环境保护许用药剂,在最佳时期,采用规定剂量,开展绿色防控。既确保防效,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3.3.1 服务客体 即服务对象,亦即农技推广最终受体,主要指试验、示范、推广的农业科技应用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为千家万户的农村土地承包者;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者并行,且后者在局部地方已经超越或取代前者。
3.3.2 客体化的举措 持续开展精准贫困户脱贫后的科技入户。在有劳动者的精准贫困户2020年全面脱贫验收,通过“三个继续”(农技人员继续入户、良种良法继续到人、生产资料继续到田),立足脱贫户家庭产业发展实际,手把手、面对面地帮助其应用农业科技,持续促进增产增收,严防脱贫后返贫。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技推广客体。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全面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与获取规模效益、小生产低商品率与提高市场占有率、农产品低科技含量与获取高效益、掠夺式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粗放式经营与获取品牌效益的矛盾,基本实现农业主导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效能,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横空出世。全县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发展壮大,总量已近3000家(个)。但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农技推广的客体基本上未包含这一新生的农业生产经营力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密不可分,当整组、整村土地流转出现后(如我县某镇的某村农村土地经营权全部流转给某龙头企业),原作为农技推广客体的农户已不复存在,客观上要求农技推广必须转向。转向的同时,基层农技人员要从引进业主,全程代办开展流转土地资质审查时开始,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之上,有目的、分步骤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向后,由“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器械、新机具)组成的规程要尽可能详实、科学和可操作,而不能一味走轻简路线,一简了之。
3.4.1 服务方式 农技推广主体(农技人员)为客体(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的形式,即服务方式。层层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科技入户,都是以要求客体应当怎么做的、知识和技能单向传导的同类方式。
3.4.2 双向化的途径 基层农技人员要把现场言传身教与现代通讯、网络远程联络有机结合,变单向传导为双向沟通,变农技推广主体要求客体做什么、怎么做为客体提出请求并得到主体对应的帮助,并提供全天候技术服务。
3.5.1 服务领域 即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的范畴,过去主要集中在“五新”配套上,后来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都属生产范畴。
3.5.2 产销化转型 基层农技人员要在继续教育中,不断丰富农产品市场营销技能,由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切实协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据农产品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以销定产、产销结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品牌营销,获取较优经济效益。
3.6.1 农技人员考评机制 是对农技人员推广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一种机制,包括由谁,在何时段,按怎样的标准进行评判。分为专项考评和年度考评,年度考评是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与聘任挂钩的一种例行的考评。
3.6.2 三方化的建议 过去主要由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年度考评。鉴于乡镇农技人员在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力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县每名农技人员均结对帮扶有精准贫困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推广客体地位日渐显现,建议乡镇农技人员年度绩效考评主体增加脱贫后的结对帮扶精准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共同开展100分制德、能、勤、绩量化年度考评(乡镇政府、贫困户、新型主体权重为4∶3∶3),考评结果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备案和运用(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结合,优秀者上、合格者留、不合格者让),将基层农技人员的推广绩效置于当地政府和主要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下,为全面推进上述5个业务方面的改变,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水平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
“县级为中心、乡镇为基础、村站为补充”的基层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建成之初,就不得不面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导致的农村空心化带来的农技推广受体危机,就不得不面对存在价值的考验。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立足本县分散经营农户多(精准贫困户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规范运行者不多)的实际,切实推进“主推技术由精细向轻简转变、关键环节由分散向集约转变、服务客体由农户向新型主体转变、服务方式由单向向双向转变、服务领域由生产向产销转变、考评机制由一方向三方转变”,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就能充分体现基层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