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探讨

2020-12-18 08:40雷振山李淑梅王付娟董丽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种子专业课程

雷振山 武 浩 季 新 李淑梅 王付娟 董丽平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1]。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58号)指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2011年,《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使现代种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门槛增高,兼并重组及上市种业数目增加[2]。2016年1月1日《种子法》的实施,更加促进了我国现代种业的发展。现代种业的崛起和兴盛,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实践专业人才。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和种子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诞生的新专业[3]。自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建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目前全国已有30多所农业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信阳农林学院前身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最早于2005年设立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但由于学校建校基础薄弱,升本时间较晚,所以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只有短短的4年时间,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不充足、本科办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此,开展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及为地方培养新型实践型服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发展基础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为农学专业(专科),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同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2013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正式对外招生,目前该专业在校学生224名(3届学生)。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信阳农林学院的支柱专业,也是信阳农林学院与地方接轨、服务地方的重要介质。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阳农林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因此,自专业建设起,信阳农林学院就开展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这既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人才培养需要,也是信阳农林学院专业建设的迫切需求。

2 改革目标与思路

通过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综合改革的实施,推进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充分利用课程实验实训教学、校企合作、教师科研平台、学生专业社团等实践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完善教学资源、增强团队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使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当地经济与行业发展,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全省同类专业中的特色专业,并在该学科领域中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农业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学校优势专业。

3 改革内容及措施

3.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1.1 拓展“种子”内涵,根据“种子”概念设立课程体系 我国种子法(2016年1月1日)第二条指出,“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根、茎、苗、芽、叶、花等。”其对种子涵盖的内容做了明确的界定,所谓种子,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种子,还包括林木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不只是籽粒,还包括能够用作繁殖材料的器官。为此,信阳农林学院根据需要拓宽了“种子”的教学内容,增设了《园艺种苗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将《种子学》课程进行分设,开设《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学》《作物种质资源学》等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尽可能涉及各类繁殖材料,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农作物种子。

3.1.2 根据学生毕业流向,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流向主要分为2个趋势:考研或就业。对于有志进行进一步深造的同学,学校根据研究生继续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基础进行课程的分设,比如开设《高等数学Ⅱ》《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对于有意直接就业的同学,学校根据专业技术要求开设《作物化学调控》《种子经营管理》《种子生产机械》等课程,使学生充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及早与行业需求接轨。

3.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保障,决定着专业办学质量。为此,信阳农林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3.2.1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的培养 团队从现有教师中选拔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派到国内优秀的同类教学单位学习先进的专业教育思想。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院校进行交流访问、深造或攻读学位;与同行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选派青年教师以半脱产的形式去企业锻炼;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技术梯队建设,学术技术梯队建设项目由“青年教师助推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名师培养计划”3个部分组成。经过分批、分期的重点建设,形成由“学术技术新秀”“学术技术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3个层次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技术梯队。

3.2.2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选派教师到国内先进院校培训、学习和交流,开拓教师视野,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紧紧把握行业发展和科研动态,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掌握国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开展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学生学习交流。

3.2.3 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结合河南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文件精神,突出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地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素质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教师培养新型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一方面,发挥产学研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来学校教学或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另一方面,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分期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丰富青年教师的实践背景。

3.2.4 结合科技服务,推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结合“三区”人才技术服务、省(市)级科技特派员活动,以服务人员牵头,动员团队人员积极参与,真正走进农村、农业生产一线,走到农民中去,了解农村现状、农业生产一线存在问题、农民所需,将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真正运用于生产实践,并将这些问题带进课堂,将生产现状与课堂理论相结合,为培养新型的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结合科技服务,使教师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了解行业一线动态,加强科研活动与生产实际的联系,从而推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3.3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与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和基础,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3.3.1 完善课程体系,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与建设,将现开课程进行重新梳理、规划与整合,对过时内容、重复内容进行摒弃或整合,增加专业特色课程,保证教学安排的合理性与时效性;加大加强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改促建,将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设置中。紧密联系“地方性”特色,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方案为依据,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专业。在新课程体系中,突出基础教育,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增加课程选修的范围,增加培养模式的弹性;另外,注意优化知识结构和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打造模块化课程,构建新型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将在课程体系基础上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除必修课以外,还设有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按专业拓展、专业创新两个方向设置选修课程,课程设置按方向和将来就业岗位需要形成模块,供不同志向的学生选择。任选课安排课程内容以广、新、精(“广”是指课程开设范围较广,涉及理工基础、人文、专业,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新”是指课程内容设置以新型技术、行业发展前沿为主导,以开发学生能力,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精”是指课程的课时设置精准,课时确定视内容而定,可以是座谈、讲座,也可以是授课,以课程内容精确课时数,在有效的课时内完成内容的传授,极具时效性。)为特征,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择业兴趣、就业方向,任学生选择。

3.3.2 建设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 建设期内,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库建设,要求每门专业课程不仅要“有课件”,而且要做到“课件精”。使课件不只是替教师传递信息的简单工具,还是教师授课的精兵利器。同时,每一门课程的课件都按照优质资源库标准,建立课程资源库,并设立课程教学资源网站。专业开设以来,已建设了种子生产技术专业资源库,包括精品课程、素材库、案例库,并建设成开放的网络教育平台,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遗传学》《种子检验学》获批校级精品课程,其他专业核心课的精品课程建设正在进行中。。

3.4 深化教学方式方法

3.4.1 改革培养模式 改革原有“7+1”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有培养模式中前7个学期以专业规定课程学习为主,第8学期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时间局限性强,不能满足学生完成完整作物生育期的跟踪实践。为此,以理论教学“够用”为原则,将前期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压缩,增加第7学期为实践培养环节,将人才培养模式改为“6+2”模式。这样,前3年以课程教学为主,第4年的人才培养主要进行实践能力的加强培养,依靠本专业教师和企业内的工程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使学生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

3.4.2 改变考核方式 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将学生成绩依据需要分为校内考核和校外考核2个部分。校内考核形式除理论考试外,鼓励教师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同时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校外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单位共同进行。考核形式包括:期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专业实践成绩、书面总结材料及专业汇报和答辩、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等。

3.4.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及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4.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是新型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建设与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动手能力培养的情况,为此,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新时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4.5 课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专业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多渠道、多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新时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将课程实验实训与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相结合、课内专业教学手段与学生兴趣小组相结合的方式,尽力拓宽学生实践渠道、提升学生自主研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实验实习设置上,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和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均开设实践教学环节。设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建立规范的课程实验实习标准、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加强课程实验实训建设。根据农业生产季节,从第3学期开始到第7学期,每学期设置为期7d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将《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实习及专业综合实训结合在一起进行,根据种子生产加工的流程设立“教、学、研”一体化的小型种子加工生产线,使学生在学校也能够接触生产一线的操作环节,熟悉操作流程与操作规范,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

3.5 完善教学管理改革管理创新是专业建设的制度关键,重视教学管理改革,应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3.5.1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校、院、教研室3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各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质量监控、考核评价体系与相应的奖惩制度。按照总体监控与分级检查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原则,实行以学校为监控主导、院部为实施主体、教研室为基础环节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3.5.2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框架 建立专业负责人及课程组负责人的教学框架,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并负责组织协调各课程教学总体安排。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任务的安排、落实、组织课程组人员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料的整理、收集、授课计划的制定及授课方案的执行。并督导课程组人员按照课程制定方案执行。

3.5.3 制订责任和激励制度,提升管理水平,落实教学目标实施细节,推动专业建设扎实稳步发展 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精心教学、用心教学,积极投入教学研究改革,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范,实施五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即标准化教研室、标准化实验室、标准化教学过程、标准化教学行为和标准化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5.4 完善教研活动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每月举办至少2次教研室活动,规范教学行为,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形成人人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

猜你喜欢
种子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桃种子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