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林
(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农业经济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安徽铜陵 244121)
确保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一直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农村土地政策改革以来,粮食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产量倍增。2004—201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6年高产,多年稳定在6亿t以上,库存处于高位。2016年粮食价格回落,农民收益受限。对此,2018年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在良好的政策背景下,近年来钟鸣镇在耕地保护、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业补贴、稻谷和小麦保险、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弃田务工、挖田改塘、弃粮改其他等现象,粮食生产面积呈下降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和跟踪调查,对本辖区内粮食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粮食生产效益的对策建议。
1.1 基础条件相对稳定耕地确权面积2989hm2。两区划定总面积2253hm2,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达到2064hm2。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全镇土地整治面积812hm2,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402hm2,完成水泥固化田间道路15.67km,沟渠11.29km。
1.2 播种面积下降,种植制度变化较大土地承包经营权二轮改革前后一段时间内,种植制度主要以油—稻—稻或麦—稻轮作、稻—稻连作为主,熟制以三熟制和二熟制并存;同时后山区近400hm2旱地以油(麦)—薯(玉米、豆)的模式成为粮食生产的必要补充。2004年土地流转政策实行以后,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种植制度随之转变为油—稻、麦—稻轮作,水稻生产基本只有单季稻。270hm2耕地退耕还林后不再纳入确权面积统计。旱地耕种面积大幅下降,基本失去了粮食生产补充功能。同时,326hm2耕地水改旱后栽培经济作物,其中约200hm2的油用牡丹至今收效甚微。2019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67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67%,较历史最高年份(1985年)的3651hm2减少了984hm2。
1.3 结构比不合理,供需不平衡一是优质粮供应不足:2019年优质商品粮栽培面积只有1116.8hm2,仅占栽培总面积的41.9%;二是专用粮供应不足:2019年专用粮栽培面积152hm2,仅占辖区内金玉米业需求量5000t(折合栽培面积约667hm2)的25%;三是普通品质粮食面积1293hm2,占栽培总面积的48.4%。
2.1 耕地整治率低,耕地撂荒依然存在虽然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一些成效,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耕地整治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高标准农田仅占总面积的13.4%。未经整治的耕地2356hm2,占比73%,基本还是维持原始的地理生态环境:零散多埂、高低不平,大型农业机械难以耕作;涝难排、旱难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部分中低产田因经营户外出务工、年老等无法耕种,经营主体无利可图不愿流转,只能撂荒。工业污染也导致一部分耕地丧失了粮食生产能力。
2.2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术力量后备不足2019年对钟鸣镇3.5hm2以上种粮大户基本情况统计显示:35岁以下0人,45岁以下15人,占比17.9%;46~55岁38人,占比45.2%;55岁以下占比63.1%;55岁以上31人,占比36.9%。初中及以上60人,占比71.4%,其中高中及以上18人,占比21.4%;初中42人,占比50%;其他占28.6%。接受专业技能教育64人,占比76.2%。整体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技术部门的专业指导很难被落实到位。同时钟鸣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已有20年没有人才引进,现有6名农技人员均已超过45岁,50岁以上4人,2人临近退休。这是目前阻碍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观因素。
2.3 粮食生产利薄险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通过连续5年从当年粮食平均单产水平、出售粮食产品产值、生产投入总成本(含物化投入、购买服务、人工、土地等)、平均净收益、政策性补贴收入、提供周边社会化服务经营收入等方面对全镇3.5hm2以上种粮大户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667m2年均粮食单产678kg(2季相加),生产总成本1321.2元,净收益(含政策性补贴)仅1293.45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环境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无法忽略。矿山和工业废水中大量的重金属、砷、硫及其他有害物质,对辖区内约150hm2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2019年旱灾导致近150hm2单季晚稻减产达70%;2020年梅雨导致近1000hm2水稻受灾,成灾超过600hm2,近100hm2绝收。二是田间管理成本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长期单一的稻麦(油)耕作制度、高密度直播、重肥重药、作物秸秆直接还田、除草剂滥用等使病虫草害防治难度加大,导致防治物化成本和经济成本攀升。三是粮食保护价格下调,收储标准不断提高,粮食经营主体与收储、加工企业没有做到无缝对接,不良商贩恶意压价,使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3.1 优化环境,夯实基础
3.1.1 实行“两区”优先 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项目,优先对内路、河、沟、涵、闸进改造和重建,切实改善农田基本条件,做到藏粮于地,夯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粮食生产基础。
3.1.2 做好农田基础设施的管护 制定合理政策,安排专项资金,通过与区块内经营大户或聘请专门人员签订协议,及时管护,量化考核,严格奖惩,确保运行正常。
3.1.3 因地制宜,提高旱地利用率 如以旱地为主的后山区可大力发展饲料用玉米和大豆;近山坡地宜发展商品葛栽培;鲇鱼山区产红薯品质优良,可适当规模培育。
3.1.4 加强项目融合,促进效益延伸 高标准农田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小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项目落地后,要加强与项目管理单位协调沟通,促进项目融合,争取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延伸项目效益。
3.2 项目带动,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利用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改良和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农药零增长和绿色增产、种植结构调整、稻渔综合种养补助、设施农业补助、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项目引导种植户改进生产经营模式,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
3.3 落实惠农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严格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生产者补贴等惠农政策;粮食收购按质论价;农业保险应当涵盖农作物的全生育期、全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效益,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3.4 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一是巩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果,提高经营户的种植技能和市场营销抗风险能力。二是以镇农业经济技术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为契机,与经营户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及时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联合农资经营主体,引进各种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开展农作物全育期试验和示范,带动种植户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三是引进资金和人才。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在项目协调、资格认证、培优创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城市资金和技术投入当地粮食生产,对外来流转土地从事粮食生产的经营者再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