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发展紫花苜蓿产业可行性分析

2020-12-18 07:44朱应达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15期
关键词:苜蓿草苜蓿兰州

朱应达,李 虎

(甘肃省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甘肃兰州73030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数量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肉蛋奶等食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趋势,受耕地减少、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我国畜牧业的供求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保障畜牧业安全任务艰巨。发展畜牧业是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粮食供求矛盾和丰富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途径。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苜蓿属牧草,其富含粗蛋白、粗纤维、多种矿物元素及植物特有的营养素等营养成分,具有适口性好、适应性广等特性,被誉为“牧草之王”[1],在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草原地区和农牧交错带,选择适宜土地种植紫花苜蓿,不仅可以解决饲草料不足问题,也将有利于缓解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使其发挥生态功能。

兰州新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区北部秦王川盆地,光照充足,水热条件丰富,为发展紫花苜蓿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条件。近年来,依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打造种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为紫花苜蓿优势产业在兰州新区的良好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进一步助力推进国家级新区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建设,做好带动新区农户脱贫增收,全面实现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 紫花苜蓿的生长特性及应用价值

紫花苜蓿具有茎叶柔嫩、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抗寒性较强、产量高等特点,喜温暖半干旱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15~21℃。种子在5~6℃即能发芽,且根系发达,能有效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耐盐力较强。其生育周期较短,营养生长发育迅速,再生能力强,可满足当季收获4茬,每茬间隔30 d左右,播后2~6年鲜草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2~15 t/hm2,干草产量7 500~12 000 kg/hm2。另外,紫花苜蓿以其粗蛋白含量高而著称,苜蓿叶的粗蛋白含量通常是玉米的4.3倍。适时收割、科学调制的苜蓿粗蛋白含量为16%~22%,相对饲用价值135%~180%,将其添加到畜禽养殖饲料中,对畜禽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能显著提高生猪、奶牛的产量和品质,是养殖业首选青饲料[2]。

2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欧美国家苜蓿产业起步早,苜蓿种植和加工产业较为完善,苜蓿产品质量高,受到各国青睐,出口量不断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显示,2017年全球苜蓿草种植面积2 380万hm2,全球苜蓿的贸易量为1 100万t。美国是苜蓿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2018年收获面积为2 284万hm2,总产量达12 582万t,产值为108亿美元,粗饲料出口占全球的53%。西班牙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苜蓿草出口国,2014年种植面积总计25万hm2,商品苜蓿产量150万t,总产量份额的60%~70%用于出口。2018年4月中美爆发贸易摩擦,美国苜蓿草进口关税从7%涨至33.75%,美国苜蓿进口价格上涨,我国苜蓿进口量大幅下降,美国对日本和阿联酋出口大幅增加[3]。2018年底沙特政府出台政策,全面禁止农业灌溉,计划从国际市场采购苜蓿草100万t,将对中国进口美国苜蓿构成竞争。国际市场对苜蓿产品的需求量主要集中在亚洲、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我国发展苜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4]。

2.2 国内紫花苜蓿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2年我国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国家对200 hm2以上连片苜蓿补贴9 000元/hm2,每年拨付5.25亿元的财政资金。2015—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发展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2019年将苜蓿基地建设面积由3.33万hm2增加到6.67万hm2,并给予地方更大的项目自主权,更大程度调动各地发展苜蓿的积极性。随着种植、收获、加工机械的升级,形成了一批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有力推动了我国苜蓿产业的提档升级。2017年我国优质苜蓿消费量达到389.8万t,其中国产250万t,进口139.8万t,自给率仅64%,2020年优质苜蓿总需求量为600万t。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进口苜蓿草价格上涨,带动了国产苜蓿草价格上扬。随着我国畜牧业转型和升级步伐的加快,市场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将呈“井喷式”增长态势,苜蓿倍受国内外市场青睐,优质苜蓿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5]。

3 兰州新区发展紫花苜蓿产业的优势

3.1 政策优势

兰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承载着“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使命。赋予兰州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2018年兰州新区提出改革土地政策,加快农用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通过“土地银行”等模式流转盘活承包地、宅基地、弃耕地、四荒地等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为紫花苜蓿的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为新区发展苜蓿产业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支撑。

3.2 自然条件、成本优势

兰州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9℃,年平均降水量300~350 mm,年日照量1 744~2 659 h,日照率60%光照充足。引大入秦工程、西岔电灌每年3.93亿m3的充足供水量;兰州新区0.21~0.33元/度的工业及设施农业用电价格;随着新区开发建设,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同时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到新区务工,兰州新区具有相对低廉的用工价格。

3.3 技术优势

兰州新区拥有国家级A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平台,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紧邻新区,引培的龙头企业已与多家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境内建设的兰州新区科教城是全国最大的示范性职业教育基地,为高产优质紫花苜蓿新品种的培育及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后续产品研发等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3.4 区位优势

兰州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钻石级节点,是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现已与16个国家建立经贸关系,形成“区港联动”发展格局,构建了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交通及物流条件十分便利。同时,建成西北最大跨境电商监管中心,率先使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信息平台,不仅可有效吸引外资跨境投资兰州新区,更有利于加速形成具有兰州新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国际贸易产业链。

3.5 管理经验优势

在国内牧草行业,享有“中国苜蓿看甘肃”的美誉。甘肃省苜蓿已经形成了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格局。在甘肃河西走廊已建立了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和甘肃省苜蓿全产业链工程技术中心,个别市苜蓿草捆质量已达到进口一级草水平。因此,兰州新区在紫花苜蓿产业的生产管理、加工领域具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和丰富经验。

3.6 全产业链优势

紫花苜蓿产业涉及育种、种植、提取、研发、生产及销售等多方面工作,涵盖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大数据、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紫花苜蓿产业在兰州新区的生产加工可以在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新区形成“政产学研推用银”多主体参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实现跨界带动现代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良性互动发展。兰州新区的种养+循环农业已得到省内同行的认可,苜蓿产业的发展也将为新区引进的中天、新希望、天欣等各大养殖企业提供优质饲草原料。近年来,在依托新区高标准全力推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的种养+循环农业已初具规模,同时在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中成效显著。中天羊业兰州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现已完成种羊繁育基地、有机肥加工中心、围栏育肥羊舍建设;同时完成200 hm2高标准农业灌溉及覆绿种植,形成以种畜繁育、养殖育肥、有机肥生产、粪污堆肥还田、饲草种植、屠宰加工、精细化分割加工为一体的种养加全产业链发展,为带动紫花苜蓿产业的良好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猜你喜欢
苜蓿草苜蓿兰州
神奇的苜蓿草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我的兰州梦
苜蓿的种植技术
不同施肥处理对寒区苜蓿草地产量的影响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兰州琐记
苜蓿:天马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