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湖光小学 司 慧
在将动手操作应用到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动手操作学习价值的认识不足、教师对动手操作内涵的理解不深以及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条件定位不清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现阶段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预期应用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
其一,操作准备活动始终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主体由传统的教育工作者转变为教育学习者,因此,教师都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目前来看,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操作材料准备过程中始终以教师为主,缺乏师生个性化的重组与整合,在后期操作活动设计时也存在成人化的倾向,操作活动质量与预期活动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其二,操作过程未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于活动的重心始终集中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却忽视了对学生操作兴趣的考虑,导致设计的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与课程教学内容也只是简单联系,长此以往,受操作时间和学生操作能力的限制,操作活动流于形式,操作效果与效率难以得到保证,最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操作准备活动始终以教师为中心是动手操作实践难以取得预期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规避上述问题的产生,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从操作材料准备到活动设计,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确保动手操作贯穿于整个课堂实践中,从而在确保预期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对操作材料进行适度调整与加工,充分挖掘操作材料所隐藏的认知功能。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式,在课堂实践时,为确保动手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师们需思考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明确学生本身学习实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操作材料——“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并通过设计“倒沙子”活动,使学生明确“圆锥体积是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概念,而后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难点,突破教材的限制,以此为学生创造性操作提供充分空间的同时,为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分析可知,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应用质量与预期应用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为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一方面,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亲自尝试多种形式的操作实践,从而找到能激发学习操作兴趣的活动形式,而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种非预期性的课堂资源,并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细致观察,从而确保动手操作应用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合理性,最终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工作者需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需以模仿操作为主,在操作示范后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并针对学生模仿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而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教学要基于学生自身状态,选取合理的教学模式。如在进行“年、月、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年、月、日”之间存在的关联,以此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总而言之,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应用,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极易导致学生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的产生,最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直接用自己的身体(机体),特别是手的活动与学习内容进行相互作用,从某方面而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积累数学学习经验、促进抽象思维培养以及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