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燕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面料方面的课程是很重要的基础课程,面料是服装设计使用到的主要材料,所以对这方面课程的教学探索一直也是各校的重点。“服装面料染造”课程研究基于染色、印花等方面的面料再造内容,是服装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直以来,染色印花的课程是服装专业都会开设的内容,该课程有两部分重点,一是染色印花等工艺技术的学习,二是染色印花设计方面的学习,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教学实践上来说,工艺方面的教学时长一般会长一些,因为会涉及具体印染技术的教授和实践,这些都是比较费时的,比如扎染、蜡染、丝网印花等。一门课程要尽可能实践更多的服装面料染造技法,也是需要根据师生和教学设施设备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的。在掌握基础工艺之后,加入设计环节,然后让学生进行设计和制作的综合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对多个学校类似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服装面料染造”课程有如下特点:(1)比较重视工艺教学实践,进行实践的场地以学校的工作室为主。(2)设计部分的教学相对比较欠缺。原因有二,一是工艺教学和实践需要大量的时间,二是学生在掌握基础工艺的前提下还很难进行深入设计。(3)课程多以印染面料的设计制作为结课作业,学生交的作业一般是布片或者较为简单的小产品,综合应用到服装或者服饰设计上的比较少。(4)课堂教学与市场结合相对比较少,和相关企业的链接不多,所以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创作比较欠缺。
“服装面料染造”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设的重要课程,在综合考虑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创业的趋势之后,把课堂延伸到企业和设计单位,为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最切实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协同育人。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宗旨和教学现状,对于“服装面料染造”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可以让该门课程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中产生更大的能量。下文以四川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7级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如何在这门课中进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
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区域发展、产业创新中,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主要的尝试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环节的重新设计、利用实训方式的多样性,对教学成果进行合理孵化等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有:(1)如何针对“服装面料染造”课程和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对接和筛选适合产教融合的行业、企业,建立较为系统的产教融合平台;(2)企业引进教学之后的具体授课环节设计;(3)实践教学成果的孵化和转化。
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自主创业或者做设计师的同学会更希望“服装面料染造”课程提供给他们更直接的与市场结合的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工艺、设计,更能够了解到这些工艺和设计在企业中如何得到运用、在市场中是什么样的产品定位。所以在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筛选了两种类型的企业引进到教学活动中,一是能进行面料染造工艺制作的厂家,二是能使用面料染造工艺进行服装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的工作室。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与云南巍山县扎染工贸有限公司、贵州省镇远人文客栈、原野叁手工制作室、兴文石海风景区、文化传播公司等相关企业或工作室取得联系,进行产教融合的尝试,同时推进教学成果的孵化和转化。
企业引入教学之后的具体授课环节设计是关键问题,这个部分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在授课环节的设计中,有如下安排:
(1)保留了之前教学中的扎染、蜡染、型版印花等手工印染工艺教学,同时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相关企业工艺技术的介绍和实践(约1/3课时)。
(2)加入数码印花等非手工染造技法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综合考虑了行业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结合了学生的就业趋势分析结果,所以更注重图案的设计,结合现在普遍使用的数码印花技术,更利于满足学生自主设计和就业的需求(约1/3课时)。
(3)在课程作业最终的呈现形式上也有所改变。以前以面料的形式呈现,现在增加了成品或成品小样的作业形式,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对终端产品进行尝试,更利于今后教学成果的孵化和转化(约1/3课时)。
除了对课程内容作了重新设计以外,教学场所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在2018年与宜宾兴文石海风景区一起开展了课外教学的活动,参加的同学在石海的苗王寨进行课程学习,作品呈现出来后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部分课堂作品还在现场进行售卖和展示,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连接企业和市场的教学活动;同时宜宾市兴文县民宗局举行了首届新苗装设计大赛,参加比赛的2018级同学到兴文当地进行实地考查,参观了当地僰人博物馆、苗族风情街、苗族乡等地,分别对博物馆内收藏的苗族服饰、刺绣、蜡染等藏品进行了详尽的了解,部分同学使用蜡染、手工印染方法设计制作的服装在比赛中获得了多个奖项。同时,在课程学习期间,部分同学参观了原野叁手工制作室,在当地进行染色和文创产品的设计工作,作业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呈现并且被企业收用。
本次课程设计特色体现在教学成果的孵化和转化这一部分,因为课程本身与终端服装服饰品、文创产品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本项目的特色和社会效应会体现在这个部分。在2017级学生毕业实习阶段,课程改革之后,促进学生就业和作品孵化的成果显现出来。比如,部分同学在文化传播公司实习,进行剧组的服装设计和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数码印花设计,结合剧组服装的具体要求,参与了设计、打样和跟单工作,这也是“服装面料染造”课程结合学生就业状况增加数码印花类型设计的目的所在。另外,传统的手工印染在设计比赛和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也颇有亮点。2017级学生蒋宇兰使用蜡染工艺和数码印花工艺的服装设计作品《NO CUTE》在“2019年国际非遗赋新计划”中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同年也有许多同学的毕业设计中运用了扎染、蜡染、数码印花等工艺进行创作,丰富了作品形式,也提升了学生的设计主动性。
同样是2017级的实习生在自创工作室中开展染色体验项目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参加了当地社区的汉服文化节,参与蓝染体验项目,还与特殊学校合作,为自闭症儿童、有智力障碍的小朋友提供手工染色的公益服务,如图1所示。
图1 2017级舒丽颖同学自主创业工作室中的扎染体验活动
本次课程改革有3个尝试:(1)“引企入教”,促进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2)强化实践教学,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实习实训、成果孵化等实践教学;(3)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在校教师也通过各种渠道到企业中学习、培训,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这样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在设计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方面收获颇多,对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来说都是良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