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意味着付出、关爱与责任

2020-12-18 08:58王颖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土豆青海省土豆

小土豆的大变化

每到金秋十月,便是青海省广袤农业地区土豆收获的季节,我们常常会看到沿途的土豆交易销售点,一辆辆满载农民丰收喜悦的手扶拖拉机排起长长的车队,一摞摞打包待运的土豆像一座座小山。过磅、打包、装车、运输,紧张而有序,土豆销售如火如荼,呈现出一派收购红火、交易活跃的喜人景象。

青海省地处我国内陆,集高寒、偏远、民族区域于一身。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地区,青海省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分布广泛、地区整体经济落后、产业形式单一,位于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的农业区,山大沟深,气候干旱,然而就是在这样高寒冷凉的高原地区,却十分适合种植土豆。

以前,当地许多贫困山区农民也常常以土豆作为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口粮。采访中,来自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上马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汪全邦道出了近年来“小土豆的大变化”:“10年前我做梦也想不到,祖祖辈辈赖以充饥的‘粗粮’能做成这么大事业。”汪全邦说,如今,他经营的土豆专业合作社每年向山东、四川、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广州、北京等地销售的优质土豆达1.5万多吨。

□ 收获季节,记者王颖走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聊生产、话丰收。

他还对记者说,已拥有200多户会员的土豆专业合作社倾注了他全部心血,从最初用马车拉着自家产的土豆到县城零售,到建成2栋育苗联栋温室,1座农产品保鲜库……他不仅从小土豆“起了家”,还带领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从作为农民自留口粮特别是满足群众生活基本需要的“温饱土豆”,到良种繁育,丰产栽培技术推广,产量逐年提高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脱贫土豆”,再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逐渐拉长深加工产业链,种植户家庭经营和合作社市场经营相结合,收益翻番的“致富土豆”,在这一颗小土豆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又将看到什么?

为践行“走转改”,我所在的青海日报社经济专刊部每周三下午都会召开业务讨论例会,汇总记者掌握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安排。在一次业务讨论中,大家提起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主线,为了避免在此类报道中就事论事的枯燥沉闷,我们对标题进行了反复设定,对报道内容形式进行了创新,最终将视角落在了“一颗土豆的供给侧改革”,稿件便以“别拿土豆不当干粮”开头。

在土豆播种的时节,我走进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农田,看到泛着白光的地膜在层层绿色间闪耀,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忙活着翻土、播种、覆膜……

这是青海省推广的一项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技术举措——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据了解,经测产,全膜土豆平均亩产鲜薯2304公斤,比未覆膜的对照土豆平均亩产增收400多公斤,种植农户收入也随着增加。

我通过走访了解到,在土豆原种生产补贴和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等项目的带动下,全省各地突出特色调整结构,扩大适应性广、效益高的土豆种植面积,形成了以山旱地区为主的土豆优势种植区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新品种的投放、新技术的应用等都是促使丰产增收的最直接因素。

为了这颗小土豆,我走村入户采访了普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走进厅局单位采访相关农牧专家;走进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了解生产销售情况……

我们聚焦田间地头,深入贫困乡村,从里面挖掘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从而推广出去。这么多年,我和我的同事基本上走遍了高原河湟谷地的贫困地区,长流水、不断线地发挥好新闻扶贫作用。在一线,我们常被扶贫干部的奉献精神感动着,被老乡们战天斗地的劲头感染着,更被一个个贫困山村、一户户贫困家庭的巨变激励着。

“光把土豆种好还不行,必须要把市场买卖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蔡家堡乡后湾村采访时,村民李积彪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的土豆只能卖个把月,现在全年都能卖,想啥时候卖就啥时候卖。”原来,通过政府提供的项目,李积彪修建了3座大窖,能够储存收获期剩余的土豆等到反季节出售时收入能够增加一倍多。

和李积彪一样,越来越多的薯农们都尝到了建薯窖的甜头,积极做好反季节销售的“文章”,不断提高土豆储存数量和质量,从而有效增加土豆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并且随着土豆种植面积的稳定和产量逐年提高,土豆深加工,产业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开始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中亮眼的转变。我们看到,每逢入冬后,全省的土豆粉条生产加工便进入旺季,依靠丰产土豆做大粉条加工业,不仅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也使其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之一。

扫码阅读《一颗土豆的供给侧改革》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王颖青海日报主任记者

脱贫路上,“土豆”很忙!

很幸运,这篇以“一颗土豆的供给侧改革”为题的稿件不仅获得了青海新闻奖一等奖,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对我而言,这既是一份荣誉与肯定,更是鞭策和激励。

实践证明,要想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新闻精品,就需要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勇往直前。而时代主旋律、社会正能量,始终都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扎根基层,心系百姓,坚持不懈地将“走转改”推向深入,报道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同时,好新闻,也离不开报社领导的策划、指导,还有编辑的用心,每一篇新闻报道都是报社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记得报社一位前辈曾对我说,想要写出好新闻,你就要跑到农牧区去,练就多看、能跑、饿肚子的能耐。我想这大概就是对记者职业精神最朴实的概括吧。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记者是什么?我想,记者,意味着关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付出。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一道必答题,作为记者来讲,报道和记录脱贫攻坚的历程,也是在尽好我们的力。我们要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既要拿得起笔杆子,也得拿起话筒能讲,对着镜头能说,练好十八般武艺,笔头和镜头对准一线扶贫干部和群众,为他们鼓与呼。

猜你喜欢
小土豆青海省土豆
小土豆成为富民“金蛋蛋”
滚来滚去的小土豆
大土豆和小土豆
土豆喝水
土豆爱吃糖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土豆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