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古诗文经典 提升当代文学素养

2020-12-17 05:35郭海凤王化旭
北方文学 2020年23期

郭海凤 王化旭

摘 要:古诗文经典因其多变的语言构造形式和语句的铿锵有力,体现了对所处时代世事的正面直击和内在沉思,其兼具“正面直击”与“内在沉思”之效。“正面直击”正如诗歌文字所叙之事,“内在沉思”则体现为古诗文的内蕴之美。孔子针对青年人学习《诗经》树立了“诗可以观”的视角,意即通过学习《诗经》中的作品,可以观民风,而“民风”正是蕴含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古诗文经典紧紧围绕着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通过多维理念的设置和多种意象的选择,为读者呈现了五彩斑斓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对真善美的追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

关键词:古诗文经典;正面直击;内在沉思

诗歌作为最初的文学样式,因其自由、活泼、灵动的语言,被视为最为原始的文学创作。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诗歌的产生与人的内心情感息息相关。感情的触动和萌生皆是创作主体受到了现实事物的感召而形成,诗歌在产生的那一刻起即拥有了自觉审视周遭世界的强大使命,此种现象视之为“诗歌的自觉”。诗歌的自觉也可以看作是文人的自觉,历朝历代有骨气的文人墨客肩负起“平等、自由、博爱”的人生信仰,运用手中笔为民请命与针砭时弊,丰富了华丽而多彩的人生旅程。文章将从古代文人的天职、我手述我心、独特的意象选择共三个部分来探讨诗歌的自觉与诗人的价值所在。

一、古代文人的天职

文学创作者的职责就是对现实进行历史的关照,实现“现实世界的映射”的前提条件是求真。此处的“真”重在情感的真实,创作主体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世间万物皆可以取来作为自己情感抒发的寄托。什么样的世界可以称之为美呢?阳光、松树林、飞鸟等都是那么的和谐相处,阳光照射到的地方,一切都是平等的,包括一只乌鸦、一块石头和一只蚂蚁,正如谚语中所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因财富多少而有所偏向”,阳光也是这样,对地球上的万物来说,光照对其同样是平等相待的。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来源于诗人内心情感的“物化”或“异化”,是现实世界中个体对生命认知的现实映射:只要心中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灵魂,每天的阳光都是那么的温暖柔韧。

各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作家对文学传统的继承而流变,革新和创作经验的积累让文字书写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粗糙趋于完美。诗歌是最集中地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鲁迅认为最原始的诗歌起源于“杭育杭育”的劳动呼声,这些呼声的节奏韵律是简单的,经过发展演变逐渐具备了音调铿锵、节奏鲜明的特征,呈现出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样式。各种文学体裁形式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粗糙趋于完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学样式推陈出新、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古代写作为我们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学样式,诗、词、歌、赋、戏剧、传奇等文学样式丰富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上启甲骨文的写人叙事,下至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前,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都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写作。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白话文的产生与发展,急切寻求思想变革的中国人试图通过“文学革命”来唤醒国人的革新意识。

二、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古诗文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映射,人们在现实世界里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象征性地解读为新的灵感诞生。地球上的自然光来源于阳光的照耀,在创作者看来,这种遍及地球的光象征着肥沃的土地,同时站在高处的人或者神视月亮如母亲般温柔,“神奇”之光同样来源于太阳,万物的生长暗示了动作实施者即是太阳。太阳的东升西落看似是顺其自然,在创作主体看来,一切都具有完美的构思和设想,正如在田野里播下种子期盼着丰收,在车床上打磨一个零件盼望着它的完美无瑕,古诗文创作与情感注入等皆可视为现实世界的映射,人类有了思想和想象,一切都是那么的美。

对善于观察生活的创作主体来说,植物园中的梨树与宇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梨树的生命姿态象征着这个宇宙,更像极了这个“熟透”了的世界,梨树的主人也许只在乎这棵树可以结多少果子,却从没静下心来去思索宇宙存在的生命意义。世界孕育了梨树,梨树浸润着世界,通过梨树的芬芳可以联系到世间万象的丰富多彩和奇特瑰丽,梨树的生命力是强健的,每年的开花结果寄寓了生命意识的传承,是现实世界赋予植物生命力的强力保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写作领域也有所波及,主要表现在故事情节与高科技的紧密联系以及写作方式上的日新月异。故事情节与高科技的紧密联系表现在高科技的运用让故事情节变得更刺激、更生动,例如微信语音与视频聊天使人物关系更为紧密,网络购物与在线支付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有时候近在咫尺,转瞬间却身在天涯,短时间内故事的矛盾冲突即可爆发。写作方式的影响体现在由传统的单一书面创作向书写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电脑写作、微博写作、QQ“说说”与微信“朋友圈”写作等,移动终端逐渐成了新时代写手的主要特征。

三、关怀苍生方是天下大爱

一般来说,诗歌创作是文学爱好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作为一个中国人,诗歌创作不仅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还是铭记汉民族历史、传承未来的需要。“阅读对拓展与涵养主体精神世界的特殊意义主要在于:文本特有的表现手段对主体参与再创造的能动性的触导与培养;阅读活动对主体审美心态的特别要求与陶冶;阅读品位对主体精神品格的潜在影响。”[1]作为21世纪的新诗创作者来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拿起手中笔去挥毫泼墨,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空间。须臾几十年风雨人生,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只有通过写作才会让世人了解自己的悲与喜,哀与乐,只有记录下人们生活和思想的作品才会流传千古。

可以想象,中国最原始的写作行为必定发生在文字产生之后。中国古文字产生的一刹那就决定了它的历史功用及价值特点,通过古文字简单地写人叙事,逐渐发展到抒发情志,并最终形成了多种文学样式(诗、词、歌、赋)共存共荣的状态。写作虽然是一种古老现象,但是它流动的是新鲜血液。在古代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时代相符合的文体出现,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写作又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兴态势。科技的进步拓展了现代人的视野与空间,写作逐渐向全球化方向迈进,多重理论视角也随之应用于写作领域。

写作是人们运用文字符号记录事件、表述心情的创作活动。随着视野的开阔,记录事件的同时,也存在着感情和思想交流。写作逐渐成了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它随着文字符号的诞生而发端,又随着人类审美视野的开阔而发展。写作是一个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北宋文与可画竹讲求的是“胸有成竹”,“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这就是“形之于心”。自古及今,多少文人墨客心中始终胸怀苍生、兼爱天下。“我手述我心”的直接表现即是要求诗人肩负“为人民而创作”的历史使命,通过文字符号表现心中的精神信仰,为后世彰显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表达,更是对真、善、美始终如一的追寻。

四、结语

现代写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期阶段,文学创作追求的是“真、善、美”。“真”侧重的是认识层面,“善”体现的是伦理道德,而“美”则是与美学学科联系在了一起。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现代写作都是以“真、善、美”作为理论依据与价值目标的。现代写作要求文艺创作者能够弘扬社会的正能量,时刻肩负着为人民而创作、为灵魂而创作、为未来而创作的责任。为人民而创作就是为正义而创作,同样是为诗人的灵魂而创作,这种创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推敲。

参考文献

[1]宋生贵.论当代文化背景下倡導经典阅读的意义[J].思想战线,2004(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