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
俏皮中带着一丝稚拙,怎么会想到用“虎妈”来描述她?
这是东北抗日联军女兵胡真一在抗联教导旅时期拍摄的照片,一丝淡淡的天真会让人怀疑这可能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的确,此时的胡真一刚刚二十岁,在今天,这样年龄的女孩子大多还在上学。尽管岁月给人们留下不一样的印记,但这份表情似乎是可以与今日的女生互换的——怎么人家就成了“虎妈”了?这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可不是什么好称呼。
胡真一在十八岁时嫁给了自己的丈夫,抗联第五军军长柴世荣,抗战胜利的时候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这在盛行早婚的战争年代并不稀奇,但从没听说过她用“龙校”或者什么“金杯赛”的数学题折磨过这两个小家伙。
如果把胡真一归入“虎妈”,柴世荣将军一定不会同意,在他眼里,这个身材娇小的妻子只有可爱。胡真一晚年回忆,别看柴世荣人高马大,又有一撇大胡子,其实人很温柔,“一次,他把我形容成小鸟,说关起来怕伤害了我,可拿在手里又怕伤到。”
然而,在笔者眼里,这位抗联女战士是个地地道道的“虎妈”,只是这里“虎妈”的含义与今天不太一样。
这个印象来自胡真一儿子对母亲的回忆。
他回忆,抗战胜利之后,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归国回到牡丹江,不料却在这里遇到了土匪的袭击。那是一个夜晚,土匪突然来袭,子弹打在墙壁上砰砰作响。周围的邻居一片哭叫。这时候,他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妈妈从床上爬起来,翻出了一支又一支枪,镇静地装好子弹,冲到窗口便朝外打了起来。土匪集中火力打来,战斗越来越激烈,不断有子弹从窗外飞进来。但胡真一毫无惧色,照样一支枪一支枪地朝外打,同时抓了个空把兄弟俩丢进一个大木头柜子里并塞到床底下——大概是怕他们乱跑,也多少能减少一点受伤的概率。窗外爆炸的闪光不时照亮房间,小哥俩从箱子的缝隙里借助闪光看到妈妈光着脚在地上闪展腾挪……
最终,土匪被打退了,一家人转危为安。然而这一幕却刻在了儿子的脑海中,几十年之后仍然难以忘怀。
大概,很少有孩子见过这样像猛虎一样的妈妈吧?
关于这次战斗,胡真一自己晚年也有回忆。她这样对作家方军讲述此战的经过:“有一次敌人(叛军)来打我们,把司令部包围了。凌晨五六点钟,司令部警卫员发现了情况,我们被包围了,枪响了。我把孩子推到满铁医院的床底下,我把枪伸出窗外开枪射击。我打倒两个敌人,对着马打,打死一匹马。战斗前后进行了两个小时。”
这个“凶悍”的形象实在和照片上的胡真一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实际上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胡真一是在1937年加入抗联的,转战于吉黑战场,被人当作过假小子,在戰场上亲手击毙过日本兵,还执行过对汉奸的绞杀。她虽然看似柔弱,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战士,军事素质十分过硬。严格说来,她还是我国第一代特种兵呢!
1941年,抗联在日军的围攻下伤亡惨重,余部撤入苏联远东地区,后编制成抗联教导旅。柴世荣担任该旅第四教导营营长,胡真一则成了一名女士官,曾接受过跳伞等特种兵训练。
抗联教导旅兵力不过一千余人,是几万抗联留下的最后老底子,日军评价他们的军事素质“一骑当千”,胡真一家里多存几把枪,面对土匪进攻打得如同猛虎,只能算是身经百战的女特种兵的本色。
被胡真一这次精彩的夜战八方所震惊,笔者曾对此战的经过进行过考证。
这次战斗应该是发生在1946年5月15日。这时,牡丹江军区主力正在东线和“中央胡子”谢文东部激战,利用市区空虚的机会,使用国民党先遣军八支队番号收编土匪王超、姜学瑢部在牡丹江军区内部叛徒“九龙”的配合下夜袭牡丹江,一度攻克火车站、东花园等地,甚至攻入军区司令部。幸而镇守牡丹江的是东北抗联悍将“平南洋”李荆璞,这位后来的开国少将准确判断局势,先顶住土匪进攻,随即出动坦克部队反击,天亮时终于打垮敌匪进攻,反水匪首“九龙”被活捉,敌少将司令官王超被包围在火车站后无法突围,自杀身亡。由于当时局势混乱,胡真一所在的满铁医院也遭到攻击,但在她和其他人员的抵抗下,土匪最终未能攻入。
应该说,抗战女兵的战斗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也就在搜寻这次战斗的过程中,笔者也隐约感到了胡真一拼死迎战的另一层原因。此时的胡真一,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之下——她的丈夫柴世荣将军于1943年失踪(如今推测是遭到了苏联肃反人员的无端迫害乃至杀害)。抗战胜利后,胡真一返回祖国,一再要求上级协查柴世荣的下落却没有得到积极的消息,反而得知了他可能已经不在人世的消息。两人尽管共同生活的时间不足六年,但感情很好。抑郁不快的胡真一和上级大吵一架,而后才带着孩子到了牡丹江——胜利后牡丹江的卫戍副司令是胡真一的老战友陶雨峰。胡真一在老战友这里暂时驻留并等待着进一步消息——以她的经验,其实已经明白丈夫凶多吉少。
于是,这次血战便有了另一个意义——她保护的是自己的孩子,也是丈夫最后的骨血。
东方的女性本来是娴雅的、天真的、带着微笑的,是那个世道使她们拿起了武器,捍卫国家,也代替丈夫来保卫自己的孩子。
胡真一还曾经让金日成“念念不忘”几十年。
原来,胡真一的丈夫柴世荣曾在朝鲜做过四年小工,朝鲜话说得颇流利,加上为人仗义,结交了不少朝鲜朋友,其中就有金日成。尽管金日成比柴世荣小十八岁,但两人却十分投缘。柴世荣曾拼死救出金日成的七名战友。“九一八”事变后,柴世荣和金日成各自组织起了抗日队伍。然而,在1932年,两人的军队都遭到日军的重挫,日军还悬赏数万大洋取金日成和柴世荣的人头。两人不得不化装而逃。
此时,胡真一刚好正式加入东北抗联,4年后,她嫁给了丧妻的柴世荣,并由此结识了金日成。后来,抗联的主力撤到了苏联境内,编为苏联红军88特别旅,在哈巴罗夫斯克,柴世荣的家和金日成的家,被安置在军营的一幢圆形木屋里,两家仅一墙之隔,来往密切。抗战胜利后,胡真一和金日成一家离别。
1994年5月6日,胡真一应邀抵达朝鲜。金日成在电话里的第一句话就是:“老战友,我找了你五十年呀!”
次日,金日成在平壤宴请胡真一母子。宾主落座之后,朝方老同志、中央领导干部,对金日成说话时,无一例外得站起来,毕恭毕敬。一开始,胡真一也循例站了起来,金日成立即说:“缘故者(这是到朝鲜后胡真一得到的称呼,意即缘分很深的知交老友),你和他们不同,你是我最尊贵的客人,是我最好的朋友,你和我一样,你说话不要站起来。”于是胡真一成了唯一破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