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锡萍(云南省禄劝县翠华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云南省禄劝县翠华镇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山区、半山区占全镇总面积的96.5%,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等18个民族,总人口39000多人,草食畜牧业生产资源丰富,全镇有草山草坡234600亩,农作物秸秆16万吨,草食畜禽是山区少数民族及广大农牧民养殖的主要畜禽品种。据统计,2019年全镇草食畜禽有山羊、黄牛、水牛、马、驴、骡和鹅等,其中山羊存栏24163只,出栏16219只;水黄牛存栏12914头,出栏7412头;马属动物存栏1241匹,出栏7匹;鹅存栏1333只,出栏130只。翠华镇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但由于长期落后的传统养殖方式,导致草食畜经营管理粗放、品种退化、饲草饲料短缺、疾病复杂、产业化程度低、天然草原严重超载过牧和退化,严重制约着翠华镇草食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建立,不少地区都在研究探讨草食畜舍饲圈养这一课题。本文以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翠华镇草食畜舍饲圈养技术集成推广模式为例,抛砖引玉,希望能对类似地区改变草食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有所借鉴。
2012年以来,笔者主要从事翠华镇草食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主持和参与多个草食畜牧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根据翠华镇草食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2012年以来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总结已有的科研及推广成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黄牛和黑山羊品种繁育、饲草饲料开发、加强饲养管理、开展疫病综合防治、改善圈舍条件等方面。同时,整合相关的项目资源,把多个单项推广的技术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和功能目的,通过优化组合、择优集成、组装成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主攻饲草饲料开发和改善圈舍条件,将草食畜过去的放牧模式逐步改变为舍饲圈养或半放牧半舍饲模式,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创新、总结、改进和完善技术措施,已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的舍饲圈养配套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养殖效益显著。
1.选择合适的品种和繁殖方法、良种良法相互促进。以前翠华镇饲养的草食畜品种主要以本地品种为主,选择好的品种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舍饲圈养技术推广成功与否的前提,因此品种和繁殖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
(1)积极开展肉牛、肉羊品种改良。通过实践,大量引进西门塔尔冻精和努比亚种公羊,推广肉牛冻精改良和黑山羊改良技术,8年共推广肉牛冻精改良6650头、肉羊杂交改良12000只,培育舍饲圈养的肉牛和肉羊品种。
(2)突出肉牛冻改站点建设和技术攻关。把肉牛冻精改良作为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在全镇建设冻改站点15个,使肉牛冻精改良技术辐射全镇各个村落。在肉牛冻改实施中不断探索改革,想方设法提高受胎率,全镇肉牛冻改总受胎率从2011年的58%提高到2019年的75%,使翠华镇肉牛冻改工作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3)实施留母还犊模式。在冻改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摸索经验,发现一些冻改站点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服务,犊牛6个多月价格就达到和超过能繁母牛,于是顺水推舟将其推广应用,动员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实施“留母还犊”冻改模式。主要方法:养殖企业或合作社买本地母牛给农户饲养,母牛实行冻精改良,改良小牛实施标准化饲养,饲养到6~12月龄时将改良小牛交给养殖企业或合作社冲抵母牛,母牛无偿留给农户继续发展。“留母还犊”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养殖户养牛缺乏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有效促进了翠华镇冻改工作的快速发展和调动农户养牛实施舍饲圈养的积极性。
2.充分开发利用饲草饲料资源,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1)多渠道推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据测算,2011年翠华镇农作物秸秆产量达16万吨,利用率只有25%,开发潜力较大,为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翠华镇从青贮、黄贮、微贮、氨化、铡短、粉碎等多方面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利用。采用窖贮、袋贮、缸贮等多种形式,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微贮等加工利用,做到见青就贮、能喂即贮,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解决草食畜冬春季节的缺草问题。8年共建设永久窖4674立方米,推广方便实用的小型铡草机200多台,2019年全镇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提高到40%,实现增草8219个羊单位。通过载畜量测算发现,山区到处都有且不被人们重视的农作物秸秆具有较强的载畜能力,是山区推广草食畜舍饲圈养技术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集中连片、产草量低的荒山荒坡和农闲田地翻耕种草,动员、引导一些科技意识较强的农户用好田、好地种草养畜。人工种草要求集中连片、草畜配套以及规范人工牧草种植、管理和利用程序,提高草地利用年限和使用效益。8年共推广人工种草1.68万亩,其中多年生0.61万亩,一年生1.07万亩。人工种草刈割利用可延长草地使用年限。到2019年累计新增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6万亩,其中多年生0.5万亩,一年生1.06万亩,按多年生平均亩产鲜草2.8吨、一年生平均亩产鲜草6.5吨计算,实现增草28390个羊单位。据对部分种草养畜农户的调查了解结果,用耕地种草饲养黄牛和山羊与种粮食作物相比,纯收入可增加3~5倍,而且种草养畜风险小,可持续发展后劲大。
(3)天然草原禁牧封育和轮牧。根据上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翠华镇对45500亩草原实行禁牧育草,对189100亩草原实行以草定畜,采取划区隔年轮牧或按牧草的生长季节、产草量合理调控牲畜放牧数量和频次等方法,让天然草原休养生息。根据草地监测结果,翠华镇天然草原年亩均产草量为:2011年259千克、2015年334千克、2019年350千克,2019年与2011年相比天然草原每亩增草91千克,234600亩天然草原实现增草7311个羊单位,使天然草原植被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4)充分利用酒糟育肥牛羊。翠华镇酒糟资源比较丰富,以前酒糟一直饲喂猪群,推广草食畜舍饲圈养后,为了推广开辟草料资源,翠华镇尝试推广用酒糟育肥牛羊的技术。酒糟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用来育肥牛羊成本低、生长快,推广起来很容易被养殖户接受。酒糟是酿酒的副产物,其粗蛋白、磷、酵母菌等含量高,但能量、钙含量低,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不平衡,在日粮配合时,应通过添加精料平衡营养成分。通过近几年的摸索,翠华镇用酒糟育肥牛羊的日粮组成为:酒糟20%~30%、精料15%~20%,草料(秸秆和牧草)55%~60%效益最好。在秸秆微贮时添加10%~30%酒糟可使秸秆充分发酵,提高微贮饲料的质量。
(5)充分利用精料补充育肥牛羊。购买正规厂家的牛羊浓缩饲料按说明配制,要求营养齐全,蛋白质含量高,催肥效果明显,饲料报酬高。每头牛每天饲喂配制精料3~6千克,高营养集中育肥90~100天即可出栏;羊育肥期精料占日粮的15%~20%,并任其自由采食,育肥60~90天即可出栏。
3.加强饲养管理措施、优化养殖环节。
(1)调整畜群结构、搞好日常管理。将畜群中适龄母牛、母羊的比例分别调整到60%~65%,降低老弱病残牛羊比例。牛羊按用途、年龄分别饲养和管理。圈舍保温通风干燥,定期搞好清洁卫生。饲料精、青、粗合理搭配,日粮先粗后精,注意矿物质补充和饮水供给,牛羊适当运动和晒太阳。
(2)推广牛羊育肥技术,适时出栏。选用以“西本”和“努本”为主的杂交牛羊,采取持续育肥或短期育肥方式,开展羔羊育肥、牛羊异地短期育肥和老弱病残牛羊快速育肥等多种办法,适时出栏。每年入秋前水草丰盛期将淘汰的老弱病残及当年可出栏牛羊驱虫后,增加精饲料,短期育肥后在入冬前出栏,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效益,减轻枯草期载畜压力。
(3)发展综合示范点,实行整村推进。为了达到舍饲圈养的目标,翠华镇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与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项目、肉牛产业化项目、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等整合实施,规划6个村委会作为草原生态保护与草食畜牧业协调发展综合示范点,实行整村推进,工作中规范项目管理制度、细化技术措施,严格按相关技术规程实施项目。
同时,积极鼓励发展种草养畜专业示范村,稳步推进草、畜、圈配套工程建设,以各项目点为主发展种草养畜专业示范村,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现有50%以上的耕地用于人工种草,饲养黄牛和山羊。在规划的种草耕地中选择三分之一水肥条件较好,距牛羊饲养地较近的耕地,大春种植粮食作物,小春种植一年生牧草,重点解决牛羊冬春季节缺草严重的问题,其余三分之二的耕地种植多年生牧草,常年生产优质牧草饲养牛羊,把草当作一项产业来抓。
4.创新疫病综合防控工作方式、降低疫病风险。翠华镇对草食畜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主要有牛羊口蹄疫、牛出败、羊小反刍兽疫、羊痘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羔羊痢疾等;寄生虫病主要有肝片吸虫病和羊疥癣病两种。翠华镇把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制免疫病种和当地草食畜常发病种结合起来,制定长期的疫病综合防控规划。创建动物防疫示范村委会,逐步完善基础免疫、疫情监测、疫情处置机制,全面推行“集中免疫、分片包干、整村推进”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模式,由政府统一组织,以村委会为单位、村小组为基础,采取免疫小分队或突击队的工作方式,逐村逐户开展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和工作效率。对强制免疫病种在全镇范围内按免疫程序实施集中免疫,常年补针;对非强制免疫的地方常发疫病,在疫点和周围定期开展免疫接种。
落实疫情上报和驱虫制度,发生疫情及时上报,每年用高效安全的驱虫药驱除牛羊体内外寄生虫两次。舍饲圈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利于防疫,在推广草食畜舍饲圈养和疫病综合防控工作后,牛羊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2011年全镇平均发病率为:牛5.6%、羊9.5%;平均死亡率为:牛0.81%、羊2.6%。2019年,全镇平均发病率为:牛3.2%、羊5.3%;平均死亡率为:牛0.14%、羊0.34%。
5.大力推广多功能圈舍建设和改造技术、改善养殖条件。翠华镇草食畜圈舍的建设和改造参照标准化圈舍建设要求,按照因地制宜,美观实用安全,牢固耐用,便于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排水排污、保温通风、透光防潮、省钱省力等原则布局、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牛舍要求建成封闭或半封闭拴系式牛舍,必须设置牛床、饲槽、饲料通道、拦牛杆和拴牛绳扣、排污沟和贮粪池等;羊舍要求建设成楼式羊舍,必须设置羊床、集粪层和出粪口,鼓励设置运动场、食槽、牧草架和贮粪池等。
翠华镇草食畜多为散养,一般每家每户养牛1~5头、养羊20~50只,并都有畜圈,但设计不合理、养殖功能差,只要适当改造,就可建设成多功能的拴系式牛舍和楼式羊舍。于是翠华镇应运而生了长6米、宽5米、实用面积30平方米的散养户标准化牛舍,翠华镇在每个村委会分别建一间牛羊样榜圈舍,农户不管是新建还是改造牛羊圈舍都以此为标准用来参考,短短几年间,具有不同功能的拴系式牛舍和楼式羊舍均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应用,散养户牛羊多功能圈舍得到有效推广与应用,8年共新建拴系式牛舍和楼式羊舍17514平方米,养殖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草食畜舍饲圈养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种、料、管、防、圈是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最常用的内容和方法,是多少年来一直推广的实用技术,但是由于推广目的不同,以前多是分开单项推广,各自为政,收效甚微。
草食畜舍饲圈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中把多个单项推广的相关技术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和功能目的通过优化组合、择优集成、组装成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突出重点,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让资源和技术得到有效的配置,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到2019年年底,翠华镇80%牛和20%羊都实行舍饲和半舍饲养殖模式,对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草食畜牧业协调发展和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集成配套技术中,“圈”是核心、“料”是关键,没有圈舍无法圈养,没有草料何谈舍饲。因此,在推广草食畜舍饲圈养过程中建议重点突破圈舍和草料问题。圈舍问题可整合资源新建和利用老圈舍改造;草料问题可重点开发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只要圈舍和草料的问题解决了,草食畜舍饲圈养就成功了大半,再辅以合适的品种和繁殖方法,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综合防控等措施,使养殖效益得到充分体现,一切难题将迎刃而解,草食畜舍饲圈养即顺理成章,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