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义, 马金萍, 王明进, 罗 耀, 王 霞
(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 毕节 551700)
牛羊产业是毕节市特色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好、潜力大、带动性强,是事关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贵州省委“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聚焦“八要素”,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动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硬仗。2020年,贵州省委将牛羊产业作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成立了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工作专班,以推动牛羊产业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在牛羊产业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毕节市牛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建议。
1.1.1 养殖规模按照毕节市政府提出的“55441111”产业发展升级工程明确的畜牧业达到500万个牛单位的目标,到2019年末全市牛存栏数和出栏数要分别达到115.54、40.76万头,羊存栏数和出栏数要分别达到92.58、57.42万只。截至2019年11月,全市牛羊总数为184.98万个牛单位,其中牛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为117.7、38.15万头,分别占任务数的102%、93.60%;羊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为83.38、62.05万只,分别占任务数的90.07%、108%;牛羊产值分别达35.84、6.32亿元。
1.1.2 养殖品种根据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统计,毕节市主要养殖的牛品种有纯种本地黄牛、杂交牛、引进的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其中贵州本地牛(威宁黄牛)6.1万头,引进牛(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7.4万头,杂交牛104.2万头。主要养殖的羊品种有贵州黑山羊、半细毛羊、威宁绵羊、引进羊和杂交羊,其中贵州黑山羊68.66万只,占养殖总量的82.34%;半细毛羊14.33万只,占17.18%;威宁绵羊0.40万只,占0.48%。
1.1.3 经营主体根据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市现有牛羊养殖企业218家(县级龙头企业121家、市级97家)、养殖大户110户、散养户54万户,有屠宰场4个、加工企业2家、餐饮直销店6家。10头以上规模的养牛场(户)665个,存栏数约12万头,占全市总存栏量的7.7%,其中300头以上的养牛场(户)23个(养牛最多达2 141头)。养殖200头以上规模的主要是恒大集团援建的养殖场,该类养殖场总数135个,目前运营的有118个(其他因交通不便等未投入使用),养牛7.4万头。30只以上规模的养羊场(户)150个,存栏数约5万只,占全市存栏总数的3.4%,其中500只以上规模的大型养羊场15个。其他绝大部分为小规模分散养殖户,牛、羊存栏数分别为102万头、78万只。
1.1.4 饲草饲料根据毕节市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结合牛羊养殖企业的调研和估算,小规模分散养殖户的饲草饲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蔬菜和野生鲜草等,基本靠养殖农户自给自足。规模化集中养殖场每年所需青绿饲料约65万t,所需干草、酒糟、精料原料约30万t,其中青绿饲料市内产量可达 120万t,但干草、酒糟、精料原料等需大量从市外购进。
1.2.1 企业代养型采取政府向企业购买养殖服务的方式,企业通过“托牛所”代养政府平台公司的牛,政府出资购买保险,平台公司支付养殖费用,到一定年限后牛归平台公司所有。如:纳雍县平台公司及有关乡镇与北京农友商盟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恒大援建6个乡镇的11个肉牛养殖场及 5 500头能繁母牛委托其代养,按每头牛每天1元的标准支付劳务报酬,饲料、配种、防疫等费用经评估后据实支付,牛的产业收益属平台公司所有。
1.2.2 农户领养型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公司将受孕母牛分散委托给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农户利用作物秸秆、鲜草等进行饲养,母牛产犊后由公司收回并按约定的标准支付农户报酬。如:贵州助牧农牧公司在威宁县石门乡开展试点,每头母牛每年给予饲养农户2 000元代养费,新产牛犊农户喂养4个月后由公司收回,每收回1头牛犊支付给农户2 000元。
1.2.3 小区帮养型政府平台公司将超出养殖场养殖规模的牛交由村集体合作社建立的养殖小区进行饲养,公司按每年每头牛1 000~2 000元的标准支付合作社劳动报酬,用于合作社内的贫困户分红。如:2018年3月恒大帮助黔西县援建了9个养殖场并购进6 300头能繁母牛,如今产犊4 300余头,超出养殖规模约4 000头,则由黔西水西牧业公司委托给有关村的合作社养殖小区进行饲养。
1.2.4 混合饲养型由政府提供养殖场,并将政府的牛租赁给企业集中饲养,对于养殖场多余的育肥床和牛栏位则由企业自行购牛饲养。对于政府提供的牛,养殖企业按头数每年给予政府定额租金,协议期满后企业归还政府的养殖场和牛。如:大方县与中禾恒瑞公司签订20年协议,大方县提供21个养殖场和1万头安格斯牛,中禾恒瑞公司也购进1万头牛进行集中混养,企业按每年每头2 000元的租金支付给大方县,协议期满后公司归还养殖场和1万头牛。
1.2.5 群众散养型按照传统的方式,群众一家一户自行养殖。当前采取这种方式养殖的农户达54万户,养殖规模达130万个牛单位,占全市养殖总量的90%以上。
2.1.1 自然优势草地资源上,根据毕节市农业农村局草业中心统计数据,全市现有可利用的草山(灌木)资源49.8万hm2、人工草地6.67万hm2以及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气候环境上,毕节市夏季的平均气温在20.8 ℃,非常适应牛羊生长。育肥牛一般气温在27 ℃以下每天可长1.5 kg左右,温度过高则影响生长。
2.1.2 基础优势规模基础上,目前毕节市牛存栏数量在全省居首位,且具有威宁小黄牛、威宁绵羊、赫章黑山羊等优良地方品种。示范带动上,得益于恒大集团的帮扶,全市建起了135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探索出“企业代养”“农户领养”“混合饲养”“公司+养殖小区”等养殖模式,颇具示范引领作用。技术支持上,聘请了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养殖方面的专家,同时依靠恒大资源建立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团队,为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1.3 机遇优势政策上,全省对牛羊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组建专班重点推进,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而我市围绕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2019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发展肉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高位推进。市场上,据国家肉牛牦牛体系相关专家研究分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母牛至少少生450万头牛犊,我国将在2022年春季到秋季的3个季节集中缺少牛肉约130万t,按2019年均价70元/kg计算,经济价值约为91亿元,为发展牛羊产业带来重大市场机遇。
2.2.1 缺资金母牛繁育周期长,从小牛到繁殖产犊至少需要28个月时间,资金占用率高,而养殖企业因缺乏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融资困难。2020年2月 25日全市召集座谈会的时候,多家养殖企业代表均反映资金缺、贷款难的问题。如:大方中禾恒瑞公司现养牛2.2万头,由于育肥牛暂不能外销,申请银行贷款困难,现缺口1.3亿元周转资金。
2.2.2 缺饲草根据毕节市农业农村局调查统计,全市1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集中养殖的12万头牛均为圈养,每头牛每天需要青绿饲草约13 kg,每年共需60万t。2019年全市虽然规划种植了青贮玉米、皇竹草、甜高粱等青饲料基地2万hm2,测算采收青饲料约120万t,但由于种植区域边远、交通不便,能够就近供应的仅有约40万t,还有20万t缺口,外调成本过高,大方、黔西、织金、威宁等地的养殖企业均反映青绿饲草紧缺。
2.2.3 缺场地根据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相关统计,全市有约14.5万个牛单位的牛羊为规模化集中养殖,目前市内仅有恒大援建的规模养牛场135个,3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场150个,不能有效满足规模集中养殖的需求。如:大方县中禾恒瑞公司经营的21个养殖场,共有育肥场1 200个牛床位、母牛2.37万个牛栏位,目前存栏牛2.82万头,到2020年底预计将产犊1.55万头,大部分牛场均处于高密度运营,有1.82万头牛无饲养场地。
2.2.4 缺技术全市现有畜牧技术干部1 278人、乡村输配点输精员323人、村防疫员4 205名,按现有牛羊折合为年单位计算,平均每人需服务319个牛单位,且乡镇一级的大部分农技人员未直接从事牛羊产业技术服务工作,技术力量无法满足牛羊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需求。如:织金县黑土镇养殖户反映,当地无兽药售卖,需要到织金县城或者安顺市去购买。
2.2.5 缺品牌全市大多数出栏牛羊要么简单屠宰销售到一些餐馆,要么活体贩运到省外售卖,没有形成特色品牌产品的深加工开发销售。
3.1.1 “保育+引进+品改”加快发展规模化(1)保育:做好地方特色品种的保种繁育,指导县区和相关部门建立1~2个5 000头以上规模的威宁黄牛保种区,支持部分养殖企业建立保种场,建立研发中心,抓好基础母牛保护和种牛提纯复壮工作。(2)引进:结合毕节地方实际引进其他优良品种,特别要发展好恒大帮扶引进的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等优良品种,推动我市牛羊产业向优质化、高端化迈进。(3)品改:围绕牛羊养殖重点区域,科学布置品改点,完善品改工作制度,强化品改人员培训管理,细化冻胚操作规程,进一步提高优质冻精使用效率和输配产犊率。
3.1.2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推动运营组织化(1)壮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1批有实力、效益好的牛羊养殖龙头企业,发挥好各级政府平台公司的统筹功能,凭借企业和平台公司对资金、人才、信息、品牌和营销网络等控制力,负责做好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筹措、技术指导、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领头推动牛羊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全产业链的方向发展。(2)建强合作社: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发挥“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农户”的作用,致力做好对接龙头企业、代养企业牛羊、组织劳务服务、饲草种植供应、开展技术培训、维护群众利益等工作,推动企业、村集体和农户形成紧密相连的牛羊产业发展共同体。(3)联结养殖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到牛羊产业发展中来,通过向企业领养牛羊、为合作社提供饲草、到养殖基地务工等方式,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培育1批养殖大户。
3.1.3 “就近+集中+全季”促进饲草内供化(1)就近:根据牛羊养殖规模,在养殖场周边规划建设1批青绿饲料基地,通过养殖企业(大户)流转土地自种或引导群众种植等方式,养殖场的牛羊粪就近供应作为饲草种植用肥,做到草随畜走、粪草循环、草畜配套,实现生态环保。(2)集中:按照设施统一配套、技术统一规范的要求,在适宜区域集中连片发展饲草作物种植,推动饲草作物规模化发展,解决在边远分散地区种植造成的收割成本高、产出效益低等问题。(3)全季: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每年种植2季全株青贮玉米或种植1季全株青贮玉米和1季黑麦草、绿肥等其他青饲料,实现土地四季不闲,提高产出率和附加值。
3.1.4 “基础研发+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提升区域品牌化(1)基础研发:依托“国家肉牛体系毕节试验站”和“毕节半细毛羊试验站”的技术体系优势,做好威宁黄牛、黑山羊等本地牛羊品种的价值功能研究,以及适宜本地种植的牧草品种研究,为牛羊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2)产品开发:依托牛羊产品精深加工的大企业、大项目,重点开发1批具有毕节特色的地方牛羊产品,打造好“乌蒙飘雪”“贵牛”“醉九牛”等地方特色品牌,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提升质量档次,推动牛羊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3)技术服务: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推广技术体系建设,强化技能服务型人才和牛羊养殖技术培训,落实好防疫、配种和兽药使用、饲料规范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牛羊产品生产。
3.1.5 “集中屠宰+精深加工+市场销售”实现产品市场化(1)强化集中屠宰:根据牛羊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建设1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屠宰场,扶持屠宰经营主体,配套建设冷藏保鲜、仓储运输等设施,满足全市牛羊等大牲畜屠宰需求,逐步杜绝私屠滥宰行为。(2)强化精深加工:支持畜牧企业发展牛羊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要引进在牛羊产品销售上有成熟市场的大企业,大力发展冰鲜、冷冻分割等牛羊肉初级产品,以及调理牛排、火锅料理、休闲食品等中高端牛羊肉产品,推动牛羊产品从“以活畜销售为主”向“以下游产品销售为主”转变,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3)强化市场销售:支持和鼓励市内企业和个人开办中央厨房、牛羊肉餐饮连锁店、农特产品直销店,推动牛羊产品进超市、进学校、进企业等,不断扩大市内销售量。用好统一战线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在广州、深圳等帮扶城市开设毕节牛羊产品专卖店,大力发展线上销售,推动更多毕节牛羊产品“走出去”。
3.1.6 “资金+土地+挂帮”促进扶持精准化(1)资金方面:重点是加强银、政、企三方合作,研究建立由政府平台公司担保、基金管理方管理、牛羊养殖企业或者养殖大户按规定申报使用的牛羊产业发展基金。研究制定母牛母羊养殖补贴、产犊补贴、牛羊养殖保险、圈舍建设补贴、饲料和牛羊产品运输费用补贴等办法,推动经营主体愿养、敢养、能养。(2)用地方面:重点是在养殖场地、饲草基地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围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扩大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等政策,谋划实施1批支持牛羊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和牧草种植项目。(3)挂帮方面:重点是建立市、县直属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对口挂帮牛羊产业经营主体制度,采取“一企一领导、一企一团队”方式,跟进式服务,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2.1 进一步加大整合发展力度依托威宁、大方、黔西等县的牛羊产业发展基础,强化抱团发展,推动强强联合,壮大产业规模,推广企业繁育、农户饲养、集中育肥养殖模式,发展外向型牛羊产业经济,努力打造成为肉羊发展聚集区和肉牛养殖示范区,乌蒙山区域肉牛肉羊交易中心,即“两区一中心”。
3.2.2 进一步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强对大方中禾恒瑞、北京农友、水西牧业等龙头企业的指导服务,切实加大牛羊养殖、常见病防控、生产性能提升等技术研究和应用,努力提高生产力。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扩大能繁母畜基础群建设,提高仔畜生产能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着力培育家庭牧场,推行适度规模养殖。跟踪指导好恒大援建牛场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
3.2.3 进一步加强饲草饲料推广依托粮改饲项目,推行“养殖主体+牧草种植+青贮窖池”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有效解决牛羊养殖冬春季草料短缺问题。
3.2.4 进一步加强屠宰加工转化支持大方、黔西已建大型屠宰场定点屠宰场开工生产,争取在每个县区建设2个适度规模肉牛屠宰场,使全市肉牛屠宰能力达到20万头以上,并引导屠宰企业开展屠宰分割、冷鲜销售。鼓励企业从事牛羊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3.2.5 进一步加强养殖风险防控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布病”净化工作。严格动物及动物产品调运监管,严格落实产地检疫申报制度,对引种引畜带进疫病情况的进行严肃处理。加强源头管理与控制,加大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保障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