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贤芳,赵 莉,刘 泽,汪建来*,葛 勇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2.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荃麦725是软质白皮半冬性小麦品种,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荃麦725穗足粒多,灌浆快,落黄转色好,播期、播量弹性大,易栽培。根据荃麦725品种特性、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践经验,制定出适用范围、适宜区域、主要生育期指标、群体动态、目标产量和质量标准、整地质量、肥水管理、科学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收获贮藏等技术规范,以期为荃麦725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该规范适用于软质白粒小麦荃麦725大面积生产。
荃麦725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沿淮、淮北地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区域常年年降水量为700~900 mm,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为250~400 mm,0~20 cm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13 g/kg,全氮(N)含量≥0.8 g/kg,有效磷(P)含量≥15 mg/kg,速效钾(K)含量≥80 mg/kg。生产过程中按照NY/T496、NV/T1276-2007合理施肥、用药,灌溉用水达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越冬期:主茎叶龄5叶1心至7叶1心,单株分蘖3~6个,次生根5~9条。返青期:主茎叶龄6叶1心至8叶1心,单株分蘖4个以上,次生根10条以上。拔节期:主茎叶龄9~10叶,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
越冬期1 125万~1 275万/hm2,拔节期1 200万~1 500万/hm2,挑旗期825万~975万/hm2,成熟期600万~675万穗/hm2。
目标产量6 000~9 000 kg/hm2。产量结构为525万~675万穗/hm2,每穗粒数30~36粒,千粒重40~45 g。
籽粒硬度≤40(单籽粒谷物硬度仪检测:型号SKCS4100)或符合GB1351-2008软质白粒小麦标准,籽粒商品质量达到国标3等以上标准。
秸秆还田地块,采用机械深耕(耕作深度25 cm左右)或大马力机械旋耕整地。旋耕的地块(15 cm以上2遍)隔2~3年深耕1次,耕后机耙2遍,达到坷垃细碎、地面平整。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采用杀虫剂进行土壤处理,杀虫剂的使用应符合GB4285和NY/T1276-2007规定。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2010要求。秸秆还田地块,根据当地土壤养分状况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缺锌地块补施锌肥或选用小麦配方肥、专用肥、复混肥料或单质肥料按测土配方结果进行配施。
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确定施肥量。目标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区域和地块,施肥总量(折纯)为:氮肥(N)225~270 kg/hm2,磷 肥(P2O)575~105 kg/hm2,钾 肥(K2O)90~120 kg/hm2。目标产量6 000~7 500 kg/hm2的区域和地块,施肥总量(折纯)为:氮肥(N)180~225 kg/hm2,磷肥(P2O5)60~90 kg/hm2,钾肥(K2O)75~105 kg/hm2。
有机肥、磷肥、钾肥及微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70%作基肥,30%作追肥。提倡种肥同播和机械追肥。
优先选用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优质良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2008的规定指标。种子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水分≤13.0%。
可选用悬浮种衣剂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噻虫·嘧菌·咪鲜胺,或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申嗪霉素等,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降低病菌侵染,减轻黑穗病、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等病害发生程度。
荃麦725播期弹性大,在10月8日至11月15日均可播种,最适播种期为10月10—25日。适宜播期内基本苗在225万~300万/hm2(用种量180~225 kg/hm2)。晚播田块基本苗可增至375万~450万/hm2(用种量225~300 kg/hm2)。
采用复式一体机适墒(土壤含水率20%~30%)播种。播种机械作业速度以2档为宜,匀速前进。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做到不漏播、不重播,消灭“三籽”(露籽、丛籽、深籽)。播种行距18~20 cm,播深3~5 cm。旋耕和秸秆还田的田块,播种时要用带镇压装置的播种机随播镇压,踏实土壤,确保出苗。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长度小于5 cm),均匀覆盖地表。播种时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应达到70%~80%,土壤墒情不足时应适时浇灌底墒水或播种后补水以保出苗。
8.1.1 水分管理。播种后或冬前在土壤墒情严重不足时(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应进行灌溉,确保齐苗、匀苗,安全越冬。地势低洼田块,应因势清理墒沟,降渍排涝。
8.1.2 补苗疏苗。根据出苗情况及时进行查苗,对缺苗断垄的地块应及时补种、补苗;及时进行疏苗,防止“疙瘩”苗。
8.1.3 促弱控旺。越冬期壮苗指标:叶龄达到6叶1心至7叶1心,总茎数900万~1 200万/hm2,叶面积指数1~1.5。幼穗分化达到二棱期或二棱中期。若麦苗生长过旺或冬前出现基部节间伸长,应适时进行化控。弱苗以促为主,在土壤墒情适宜时追施尿素45~75 kg/hm2,若土壤干旱,可结合灌溉进行追肥。
8.1.4 化学除草。冬前除草宜在11月中下旬、小麦3~5叶期、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进行。冬前未防除杂草或春季杂草较多的麦田,应于返青后拔节前、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防除麦田杂草。根据田间草相选择对路的除草剂,按包装上推荐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施用,其中阔叶杂草可选用噻吩磺隆、唑草酮、啶磺草胺、乙羧氟草醚等,禾本科杂草可选用精恶唑禾草灵、炔草酸、氟唑磺隆等。除草剂应在晴暖无风、土壤湿润的条件下喷施。
8.2.1 化学除草。冬前未及时进行化学除草的田块,可在早春返青期(日均温10℃以上时)开展春季化除。
8.2.2 看苗追肥。返青期茎蘖数少于900万/hm2、叶片发黄的田块,于2月上中旬小麦返青后趁雨、雪撒施或机械追施尿素75~150 kg/hm2,若遇旱结合浇灌追施。一般田块待第一节间定长时追施拔节肥,按112.5~150 kg/hm2用量追施尿素,总的拔节肥施肥量占总用氮量的20%~30%。已追过返青肥或长势过旺的田块,酌情少追。对于群体过旺、返青期茎蘖数超过1 500万/hm2的田块宜先镇压或化控,待拔节后至孕穗前酌情追施少量尿素。
8.2.3 预防晚霜冻害。小麦拔节后,若预报出现日最低气温降0℃~2℃的寒流天气,应及时浇水,预防冻害。寒流过后,及时检查幼穗受冻情况,酌情追施尿素75~105 kg/hm2,以促小麦恢复生长,减轻冻害影响。
8.2.4 病害防治。重点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兼治白粉病、锈病。返青期重点防治纹枯病,可选用噻呋酰胺、井冈·蜡芽菌、苯甲·丙环唑等药剂;拔节期至灌浆期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针对赤霉病,可在小麦齐穗见花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持效性较好且对锈病、白粉病有兼治作用的复配药剂,如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丙硫菌唑等。
8.2.5 虫害防治。虫害坚持达标防治。蚜虫可选用噻虫胺、啶虫脒、吡蚜酮等,麦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按农药标签上推荐的剂量喷施。
8.2.6 清沟降渍。沿淮稻茬麦区或低洼田块应进行清沟排渍,防止渍害发生。
适时开展“一喷三防”。4月中下旬小麦抽穗后,结合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穗蚜、吸浆虫等病虫害防治,添加磷酸二氢钾、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喷施,防病虫、防早衰。
在小麦完熟初期采用秸秆粉碎一体机进行机械收割,秸秆均匀抛撒还田。当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籽粒含水量在18%以下时,应及时收获,防止遇雨发生穗发芽。
当籽粒含水量≤12.5%时,入库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