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专业化统防统治促进水稻优质高产

2020-12-17 15:33蒋寅川郭智莉徐增祥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二化螟双流稻瘟病

蒋寅川,徐 咏,郭智莉,徐增祥

(1.成都市双流区农业农村局, 成都 双流 610200;2.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1700)

双流区地处成都平原东南边缘,位于龙泉山脉中段西侧。全年皆温和,无酷暑严寒,常年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云雾多,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水稻是双流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近年保持在0.33万hm2左右,水稻种植技术向精细化、机械化发展,2020年双流区被评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双流区水稻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始终坚持在专业化统防统治中选好药、用好药,坚持统一技术指导。这一措施显著提高了本区水稻病虫防治技术水平,显著减轻了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既保障了水稻品质、又到达了增产效果,是本区多年来行之有效、符合双流实际的技术措施。

1 双流水稻病虫害发生现状

双流区水稻常发病虫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蝗、稻苞虫、稻蓟马、谷枯病、赤枯病。二化螟连续20多年大发生,稻瘟病呈加重发生趋势,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施肥量的增加导致纹枯病、稻曲病年年偏重发生,谷枯病、赤枯病发生趋势逐年上升。

2 水稻重大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为穗颈瘟和谷粒瘟。穗颈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期为暗褐色、水渍状小点,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黑褐色条斑。若在该时期早期发病则形成白穗;发病较迟或病情较弱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因此米质差、碎米率增加。谷粒瘟发生在谷壳或护颖上。病斑发病早时为中部呈灰白色的椭圆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谷壳全为暗灰色的秕谷。

纹枯病危害除降低结实率、增加空瘪粒外,还表现在稻谷灌浆不充分,稻米宽度和厚度变小,导致千粒重下降,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而且影响稻米品质。研究结果表明,纹枯病危害造成子粒灌浆不充分,空瘪粒增加,千粒重降低,稻米外观品质下降;在理化指标方面,纹枯病危害导致稻米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粘度、味度值降低,严重影响稻米品质,食味品质变差。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稻的千粒重随病穗率、病粒率、病穴率的增大而减小。稻曲病的发生对每穗总粒数及离病粒较远的健粒影响较小,病粒的多少与单穗实粒重、产量损失率有较大的相关性,病粒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邻近稻粒的营养输送,使病穗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同时使得稻米品质降低,甚至不能食用。

稻飞虱发生严重(20000头/百蔸)时,如不进行防治,对水稻株高、穗长、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质量有明显影响,实际产量减少3507kg/hm2,特别造成后期水稻倒伏达15.2%~60.3%。同时稻飞虱破坏有机物质合成,降低稻米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导致稻米品质和外观发生变化。

二化螟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水稻各生育期,均以幼虫蛀茎进行一株多头群集或一头多株转移危害,造成分蘖期形成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形成半枯穗和虫伤株,稻杆易折分断,严重影响了水分和养分的输送与运输,即使后期形成稻谷,也会籽粒不饱满,空瘪粒率增加,死米、青米增多,垩白度增大,使稻米品质下降。

谷枯病是双流区水稻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病害,2015年在黄水镇楠柳村首次发现。主要为害颖壳、谷粒,初在颖壳顶端或侧面出现小斑,渐发展为边缘不清晰的椭圆斑,后病斑融合为不规则大斑,扩展到谷粒大部或全部,后变为枯白色,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形成秕谷。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时达20%以上,甚至可达50%。

赤枯病是双流区水稻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生理性病害,2013年在金桥镇首次发现,随后发展迅速,逐年加重。赤枯病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又称“铁锈病”。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时呈红褐色,新根少,不分蘖。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秧苗枯死,导致生育期延长,产量降低。

3 双流水稻统防统治演变经历

双流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坚持水稻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坚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统防统治防效显著。随着经济发展,双流统防统治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区植保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指导,农户自主施药;二是区植保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指导,区、镇街统一购买药剂,农户自主施药时期;三是区植保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指导,区、镇街统一购买药剂、统一施药。双流多年统防统治经验表明,专业化统防统治用药科学、用量精准、防效好、安全性高、成本低,是双流区水稻病虫防治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危害,保护农田环境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有效的贡献。

由于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和近2年本区统防统治政策变化,统防统治也发生变化,水稻种植由小农户向种植大户发展,也给双流统防统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水稻重大病虫的统防统治,推广防治新技术,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

4 双流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措施

4.1 秸秆还田土壤培肥技术

双流利用机械化秸秆还田加施腐熟剂和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及农产品品质提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后经腐烂分解可以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同时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也随之提高,理化性质得到改善,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与不还田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其增幅为0.2%~7.0%。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及农产品品质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1%以上,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也大幅提升。同时可以减少施用化肥,达到水稻增产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双重效果。在黄水镇楠柳村成都汇众农业有限公司水稻生产基地内,由于种植优质稻,2010~2012年连续3年稻瘟病偏重发生,2013年开始通过机械化秸秆还田,稻田地力提升,稻瘟病发生逐年减轻,至2016年稻瘟病基本较轻发生。连续使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使作物生长更健壮,减轻病害发生明显。

4.2 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

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对水稻害虫进行诱杀,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对天敌起到保护作用,在消灭虫害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害虫的天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施产粮大县项目中,本区对核心示范区200hm2水稻统一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使用二化螟性诱捕器,减少虫害基数,使得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及用量显著减少。

4.3 化学防治技术

4.3.1 防治适期 根据双流区水稻生育过程,全生育期可进行3次统防统治,秧田1次,本田2次。第一次施药即秧田统防统治,在秧苗移栽前5~7d施药,带药下田;第二次施药即本田第一次统防统治,结合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即双流从南向北5月23日至6月5日左右施药防治;第三次施药即本田第二次统防统治,于水稻破口前3~5d即双流从南向北7月25日至8月5日左右施药防治。秧苗期病虫统防统治能够使化学农药的使用率、防治成本分别下降20%。水稻穗期病虫统防统治,是全力打好“防病保粮、虫口夺粮”攻坚战关键。

4.3.2 防治策略 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稻瘟病是流行性、灾害性、暴发性、预防性病害;水稻螟虫是危害我区水稻面积最广、程度最重、防治任务最艰巨、对水稻总产影响最大的重大害虫;稻飞虱属迁飞性、暴发性害虫,一旦迁入,为害严重;纹枯病因雨水多重发生;稻曲病近年来均呈偏重发生。因此,秧田施药以稻瘟病、一代二化螟、稻蓟马为防治重点集中统防统治秧田。本田施药以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二代二化螟“三病两虫”为防治工作的重点,带动稻蓟马、赤枯病、谷枯病等其它病虫的防治工作的开展。

科学用药,适期防治。一是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科学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二是及时用药,确保防治效果;三是正确选用防治药剂做到精准施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重点针对病虫对象进行防治。并根据病情合理控制用药量从而实现环保、高效的化学病虫害预防与防治。这是我区多年来防治病虫行之有效、费省效宏的措施。

4.3.3 化学防治药剂 稻瘟病已发生区域,用40%富士一号40g+75%丰登20g+喷效8g+5%海岛素15mL+倍力5mL或2%加收米40~60g+75%丰登20g+5%海岛素15mL+喷效8g+倍力5mL对水15kg均匀喷雾2~3次(间隔5~7d);未发生区域用75%丰登20g+倍力5mL对水15kg喷施预防穗颈瘟。

螟虫防治选用35%佳腾3g或20%康宽5mL+倍力5mL对水15kg喷施。

稻曲病、纹枯病、谷枯病选用75%拿敌稳8g或33.5%净果精20g或27.12%铜高尚30mL或30%爱苗10mL+倍力5mL对水15kg喷施。

稻飞虱选用70%导施2~3g或22%阿立卡5mL+倍力5mL对水15kg喷施。

注意事项:一是禁止使用复配制剂如45%硫·三环唑防治稻瘟病;二是选晴天施药,若药后4h内遇雨,应及时补施;三是均匀喷施,防止漏治,禾苗上下部、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药液。

猜你喜欢
二化螟双流稻瘟病
国内首条双流制市域(郊)铁路开通运营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永兴县水稻二化螟发生原因分析及其防控措施
“美人计”诱芯绿色防控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报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种子醒了
二化螟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初探
婺城区早稻二化螟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