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富,陈国发
(会泽县五星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会泽 654202)
燕麦是冷凉山区、半山区的主粮。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撂荒严重,燕麦种植打破传统净种玉米、马铃薯模式,合理利用了高海拔、低气温的特性,是山区、半山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比较有效适用的栽培种类。
燕麦为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系较发达。燕麦既可食用也是一种优良的青绿饲料,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燕麦开始在高寒山区大量种植,已成为高寒山区枯草季节的重要饲草来源。
根据山区、半山区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选择国家、省品种委员会审定的燕麦优良品种,且在当地丰产性能好,抗旱、抗病的中早熟品种,如“坝莜1”“坝莜3”燕麦品种。
选择土壤肥力均等、具备排灌条件的地块;前茬收后整地,要求达到“早、深、细”做到精细耕作。
采用单行、多行和撒播3种模式,每亩用种量为10~15 kg。播种时一般行距单行为15~30 cm,混播为30~50 cm,散播可缩小到15 cm;覆土宜浅,一般为3~4 cm,干旱地区可稍深些;播种后压实,有利于出苗。
春播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秋播在10月中旬以前完成。
在前作收获后随即耕翻,耕翻深度以18~22 cm为宜,翻后及时耙地和压地;耕前施基肥每亩有机肥1500 kg、尿素8~12 kg、硫酸钾8~15 kg、过磷酸钙15~20 kg。大量施用有机肥对燕麦丰产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必须结合施用草木灰以防倒伏。
在出苗前后,若出现土壤板结可轻耙1次;苗期如果杂草多可以采用人工除草方式,也可以用2,4-D丁酯化学除草,但每亩用药量不超过0.1 kg。在分蘖或拔节期第2次除草,结合灌溉、降雨施入追肥。第1次追肥在分蘖时进行,可促进有效分蘖发育;第2次在拔节期间追氮、钾肥料;第3次追肥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孕穗或抽穗时进行,以磷、钾肥为主配合施用草木灰。在抽穗期以2%的过磷酸钙根外追肥,可促进籽粒饱满。浇水次数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定,在干旱地区生育期内一般需浇水2~4次,分别在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为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灌水应与追肥同时进行。从分蘖到拔节是幼穗分化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如果水分供应不足,就会增加不孕穗数,降低燕麦产量。
用拌种霜或粉锈宁(三唑酮)按种子量的0.2%拌种,拌后7 d之内播种完毕。
由蚜虫传播,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喷雾,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混合使用。
用2.5%溴氰菊酯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30 mL喷雾防治。
采用药剂防治要对症下药、适期用药、交替使用不同的适用药剂、运用适当浓度与药量、合理混配药剂。
在最上部的籽粒达到完熟,下部的籽粒蜡熟时收获。一般亩产籽粒200~300 kg,秸秆400~500 kg。燕麦可以鲜喂、青贮、调制干草,其饲用价值很高,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