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三维重建早期诊断微小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

2020-12-17 14:00张晓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薄层征象

张晓华

(渭南市华州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陕西 渭南 714100)

微小肺癌(直径<10mm)的病灶内残存部分含气肺泡、扩张的小叶终末细支气管等导致肿瘤组织与临近组织的密度差异较小,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常规CT层厚多为7~10mm,容积效应会影响微小肺癌的诊断结果[1]。由于微小周围型肺癌多位于亚段或其远端分支,纤维支气管镜亦无法明确诊断。近些年,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迅速发展,实现了各项同性,薄层重建后的突出消除了容积效应,在薄层重建基础上的三维重建成像技术成为可能,并广泛应用各系统疾病的诊断[2]。本研究探讨MSCT三维重建早期诊断微小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1例微小周围型肺癌患者,共109个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周围型肺癌,术前均行CT检查。男29例,女52例,年龄39~73岁,平均(49.28±8.52)岁,病灶直径为5~10mm,平均(8.07±2.36)mm;右肺47例(63个病灶),左肺34例(46个病灶);癌肿组织学类型:腺癌79例、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各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CT检查(常规CT组),然后利用工作站在薄层重建图像基础上进行三维重建(三维重建组)。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生产的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进行胸部CT检查,所有患者进行常规CT检查,患者去除身上金属异物,取仰卧位,头先进,双手置于头上,扫描范围为胸口入口至肺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层厚5mm,螺距0.675,旋转时间1.0s,矩阵512×512。所有患者的CT扫描数据进行薄层重建,重建层厚为0.625mm,薄层图像传输至ADW 4.3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冠状面、矢状位、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所有图像均由2位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图像表现并给出诊断结果,如果2名医师的诊断结果不一致,则需要共同分析并确定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与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常规组和三维重建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检出率。比较2组图像恶性征象的检出率,包括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和空泡征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四个表法计算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微小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结果显示,81例微小周围型肺癌患者,共有109个病灶,常规CT组检出71个病灶,检出率为65.1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37%和68.73%;三维重建组检出104个病灶,检出率为95.4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26%和95.82%,两组检出率、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CT征象表现中,三维重建组病灶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和空泡征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膜凹陷征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些年,企事业单位及普通居民的健康体检明显增多,胸部CT扫描时中老年人群健康体检的必须项目,肺部微小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增多,但是对微小病灶(<10mm)的检出率仍然较低,本研究中常规CT组对微小肺癌检出率为65.1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37%和68.73%;与王嵩[3]研究结果相似。常规CT扫描的层厚一般为10mm,随着MSCT的广泛应用,目前多采用5mm的扫描层厚。重建层厚降低至1~1.5mm时,能够显著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可以更加详尽的显示病变内的微细结构[4]。常规CT对微小周围型肺癌的恶性征象显示效果欠佳,在薄层重建图像基础上进行的三维重建,消除了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能清晰显著其恶性征象[5]。

综上所述,MSCT三维重建早期诊断微小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常规CT,能够清晰显示周围型肺癌恶性征象。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薄层征象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