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伟强
(莱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莱州 261423)
肝脏是人体内的主要器官,承担着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也是人体内脏中体积最大的器官,不但能合成尿素,还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肝癌是发生在肝脏器官中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并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的可能性,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均能够有效对肝癌进行诊断,本研究对肝脏CT 灌注成像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进行探讨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3 月至2019 年10 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疑似肝癌患者50 例,对全部患者进行肝脏CT 灌注成像检查,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早期。选取标准:(1)出现腹部疼痛症状的患者;(2)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的患者;排除标准:(1)重大心肺功能衰竭患者;(2)凝血功能障碍患者。50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18,年龄分布在48~75 周岁之间,平均年龄(61.50±2.14)岁,病程为30~242 天,平均病程(121.23±13.19)天,其中糖尿病史患者5 例,脑血管病史患者4 例,高血压史患者7 例。
对全部患者术前进行肝脏CT 灌注成像检查:检查前叮嘱患者禁食8 小时。使用多层螺旋CT 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协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将CT 调整为动态容积模式,在患者腹部进行平扫,将扫描中心层面选取为肿瘤面积较大的层面,灌注层面为靠近病灶中心的相似层面,随后进行全肝灌注扫描。对患者注射优维显60 毫升,注射速率为5 毫升/秒,延迟8 秒后记录数据。明确阈值后对输入动脉等操作进行标识,协助患者保持稳定呼吸频率,随后进行平层动态扫描,扫描间隔为0.5 秒/次,4 次为1 个扫描周期,共持续一分钟。扫描期间若发现患者出现异常需即刻停止灌注。扫描结束后对四维灌注彩图进行审阅并给予诊断报告,为避免误诊,审阅过程需至少两名影像学医师共同进行。
对比术后病理检查与肝脏CT 灌注成像检查诊断符合率,观察其影像特征。
本次研究选取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数资料用(±s)表示,行t 检验,将P <0.05 视为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癌患者42 例(84.00%),肝脏CT 灌注成像检查确诊为肝癌患者45 例(90.00%),诊断符合率为84.00%(42/50),χ2值为0.7958,P 值为0.3723,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0 例患者中,10 例(20.00%)患者为单发灶,40 例(80.00%)患者为多发灶,12 例(24.00%)患者为巨块型病灶,31 例(62.00%)患者为结节型病灶,7 例(14.00%)患者为弥漫型病灶,肿瘤直径为2.4 厘米~11.9 厘米,平均(6.59±5.12)厘米,其中34 例(68.00%)患者肿瘤均匀不强化,16 例(32.00%)患者肿瘤均匀强化。
呈现均匀高灌注患者20 例(40.00%),呈现不均匀高灌注患者30 例(60.00%),30 例不均匀高灌注患者中均存在肿瘤组织内局部低血流灌注图像,且血流灌注量低于正常组织,另外有3 例(6.00%)患者呈现显著低灌注图像。全部患者中,47 例(94.00%)患者病灶边缘不清晰,3 例(6.00%)患者病灶边界清晰。
人体的肝脏具有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作用等,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的肝脏重量达到1.5 公斤左右,占比成人体重的2%,是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肝脏位于右上腹位置,可随着呼吸而发生小幅度改变(站立吸气时下降,呼气时上升,改变幅度约为2 ~3 厘米)[1]。健康的肝脏通常呈现红褐色,质地柔软,当人体失去四分之一的肝脏时,剩余的肝脏能够通过肝细胞的分化重新生成为全肝,除此之外,肝脏还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之一,具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解作用以及结合作用[2]。肝癌是发生在肝脏内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两类,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我国因肝癌而死亡的患者数以万计。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前4 名,因肝癌而死亡的患者死亡率达到第2 名。通常情况下,肝癌常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中,男女比例约为3.5:1。肝癌的发病因素与过度饮酒、病毒性肝炎、家族遗传、饮食、饮水、寄生虫等有关,通过影像学检查、肝癌标志物检测、肝穿刺活检等即可诊断[3]。本研究所选诊断方式为影像学诊断,肝脏CT 灌注成像能够明确显示出肿瘤的位置、数量、形状以及与周围脏器和主要血管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测定无肿瘤处的肝体积,经研究后发现,CT 灌注成像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且影响表现与影像特征均较为清晰,说明肝脏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诊断早期肝癌。
综上所述,肝脏CT 灌注成像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参考,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