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蓉, 张人俊
(贵州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8)
非洲猪瘟与猪瘟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两大重要疫病,被国际兽医局(OIE)列为必须上报的疫病[1],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8年8月,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后,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发生疫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非洲猪瘟与猪瘟的病原完全不同,但临床症状相似,易于混淆,难以鉴别。本文从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比较,为基层兽医人员在临床上初步鉴别非洲猪瘟与猪瘟提供参考。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在国际上称为“古典猪瘟”,中国早期称为猪霍乱,俗称“烂肠瘟”。该病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极大,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猪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1833年猪瘟首先在美国发现,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大洲[2]。1903年美国兽医学家德希尼兹和多赛特鉴定其病原为披盖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2]。猪瘟在中国流行已有70多年,中国也最先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猪瘟疫苗,且广泛应用于养猪生产,取得良好效果[2]。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原发于非洲,因此而得名。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记载了非洲猪瘟的暴发,之后该病广泛流行于非洲各国,并相继传入其他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3]。据OIE统计,2007—2013年全球共有27个非洲国家报告发生非洲猪瘟[4]。截至2018年,全球累计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其中13个国家已经根除。2018年以来,波兰、俄罗斯、拉脱维亚、捷克、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比利时、科特迪瓦、南非、赞比亚、中国14个国家累计报告发生3 797起非洲猪瘟疫情[5]。疫情广泛分布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其中欧洲是重灾区,14个国家中有 9个来自欧洲,且以东欧为主。由于中国与非洲国家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以及对非洲援助,特别是俄罗斯非洲猪瘟疫情的流行,使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在不断加大[6]。非洲猪瘟对生猪生产危害巨大,且目前全世界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疫苗预防。2018—2019年,非洲猪瘟席卷了中国31个省(区、市)[7],致使全国生猪产能下降,猪肉价格上涨,增加了民众消费成本,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1猪瘟病毒现归类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只有1个血清型,病毒粒子呈球形,核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中囊膜糖蛋白E2是主要保护性抗原蛋白,可以诱导抗猪瘟的保护性免疫[8]。该病毒对乙醚敏感,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9]。
2.2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惟一成员,其基因组结构和复制方式与痘病毒科成员有共同特征;是具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病毒衣壳由结构蛋白组成,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10]。该病毒对于乙醚、氯仿等脂溶剂较为敏感,对酸、碱的耐受性很强,低温稳定,怕高温,在60 ℃条件下10分钟即被灭活[3]。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长时间保持感染性,可以在血液、粪便和各种组织中长期保持感染性[11]。
3.1猪瘟临床一般表现为最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未免疫猪瘟疫苗的猪高度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目前最急性型病例较少,亚急性型多常见。主要表现高热,体温可上升到41 ℃以上,食欲下降,常发生眼结膜炎并有脓性分泌物,鼻腔也常流出脓性黏液,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或反复下痢,后期粪便中有脓血;病猪极度消瘦,耳根、腹部、股内侧的皮肤常有许多出血点或出血斑;慢性病猪临床症状不明显,呈温和型,多见于“架子猪”。本病主要表现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少,抗菌素类药物治疗无效。剖检时常见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大,表面或切面大量渗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肾皮质和膀胱黏膜中有数量不等的针尖状出血点或出血斑,整个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炎症,特别是以大肠黏膜中的钮扣状溃疡为典型病变。
3.2非洲猪瘟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或局部皮肤出现大面积发红,甚至有的猪耳部发绀;有的病猪口吐血样液体,拉血便和血尿。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系统受到严重损害,淋巴结肿大出血,特别是腹腔内部的淋巴结严重出血肿大,呈血球样,与血瘤相似;心、肝、脾、肺、肾、膀胱以及整个胃肠黏膜均出现程度不一的出血,特别是脾脏肿大明显(可达数倍),手摸较软,指压留痕,颜色变深变黑;有的病猪肾脏出现类似“火山口”的溃疡灶,胸腔、腹腔有红色积液。
4.1猪瘟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科动物,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有高度传染性,猪群若无有效猪瘟疫苗接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且自然康复猪少。若病猪感染耐过后会成为“僵猪”,生长发育不良并终生带毒。病猪通过尿液、粪便及各种分泌物向外排出大量病毒,污染环境,并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其他猪,传播媒介也可能是人类和其他动物。
4.2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除了猪科动物外,广泛分布的钝缘蜱也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是惟一1种可通过虫媒传播的DNA病毒。该病以接触传播、经食物传播和血液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可在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之间,以及家养动物之间循环传播,病死率可达100%。
非洲猪瘟与猪瘟都是猪的严重传染病,用药物治疗均无效,只能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实行“免、检、监、消、杀”等综合防控措施清除传染源。多年来,我国持续推广使用猪瘟疫苗是有效预防猪瘟的重要武器与方法,迄今为止猪瘟疫苗仍然是预防、控制和净化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8]。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这也是非洲猪瘟防控的1个重要壁垒,故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就缺少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动物的措施,只能采取提高养殖各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来弥补这个不足。
6.1非洲猪瘟在我国作为1个新的外来病种,自2018年以来迅速在全国多个省(区、市)流行,防控形势严峻。为防止疫情继续蔓延,国家采取“围、追、堵、截、杀、消”等多项措施,取得显著效果,有效遏制了非洲猪瘟在全国的大面积流行。目前由于尚无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重点是继续建立生物安全体系,从保护易感动物、切断传染途径、消灭传染源三方面着手。
6.2虽然非洲猪瘟与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因为病原学与致病机理不同,还是有很多可以区别的地方。如:非洲猪瘟可通过生物媒介钝缘蜱进行传播,其在非洲猪瘟野生环境循环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2],而猪瘟不会通过蜱类进行虫媒传播。我国已普及使用猪瘟疫苗免疫,90%以上的生猪是免疫猪,即使发生猪瘟,猪群表现多呈温和型症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低,不会发生大流行,而非洲猪瘟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在病理变化上,非洲猪瘟通常表现脾脏肿大,而猪瘟脾脏不肿大但常有边缘紫黑色萎缩梗死;猪瘟肾脏会呈现针尖状的小出血点,而非洲猪瘟肾脏多是大的出血点或斑;猪瘟以大肠黏膜发生钮扣状溃疡为典型病变,而非洲猪瘟多为出血点或斑。这些病理的差异对非洲猪瘟与猪瘟的初步诊断有重要帮助。
6.3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不仅与猪瘟相似,还与其他一些疫病相似,一定要注意区别。如:非洲猪瘟有持续高热、全身发红、耳部发绀现象,这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相似;有的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就急性死亡,口吐血水,剖检可见脾脏发生数倍肿大,这与炭疽症状相似。因此,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仅作为初步或疑似诊断,确诊需要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科学采样送检,借助实验室检验方法检测。
6.42010—2016年我国对猪瘟实行强制免疫政策[13]。2017年起,国家取消了对猪瘟的强制免疫,按照《国家猪瘟防治指导意见(2017—2020年)》执行,要求各地继续对生猪实施全面免疫[14]。通过国家对猪瘟防疫政策的调整,特别是2015年施行“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后,猪瘟被纳入规模猪场净化病种之一,这大大推进了猪瘟在我国的消除和净化步伐。就当前我国猪病发生的形势来看,非洲猪瘟的防控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猪病的防控重点,绝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