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礼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广西 桂林 541199)
肺动脉栓塞疾病是由内源性或者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肺动脉栓塞疾病能够对患者的肺部功能和呼吸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患者会出现胸部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2]。但是肺动脉栓塞疾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导致此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影响疾病的治疗[3]。为了对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早期的治疗,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检查诊断。本文主要研究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宝石能谱CT 肺血管造影诊断的准确率,如下所示。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5 例肺动脉栓塞患者。
在所有入选的患者中,年龄30 ~75 岁,平均(52.54±5.16)岁;男性患者108 例、女性患者97 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伴有呼吸困难、胸部疼痛、气短气促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可以正常吸气、憋气;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本次检查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认知障碍或者精神疾病者;伴有恶性肿瘤疾病者;伴有其他肺部疾病者;CT 图像不清晰者。
对所有患者实施宝石能谱CT 肺血管造影检查。
使患者保持仰卧位接受检查,仪器选用GE Discovery CT,根据定位像进行容积扫描,扫描的范围为胸廓入口至爽侧膈顶区;CT 平扫的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FOV50×50cm,层厚为5mm,曾距为5mm,扫描速度为0.6s/r,矩阵为512×512。增强扫描,选用优维显370 为对比剂,使用剂量为30ml,注射速率为4 ~5ml/s,然后对患者扫描。
扫描完成后将获取的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处理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
观察患者通过宝石能谱CT 肺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
在205 例患者中,通过宝石能谱CT 肺血管造影检查,共检测出肺动脉栓塞98 例,共包括栓子数量496 个,肺叶栓子数量114 个、肺段栓子数量292 个、亚段栓子数量90 个,其中包括311 个完全型栓子和185 个不完全栓子,在不完全栓子中包括49 个中心型栓子、16 个附壁型栓子和120 个偏心型栓子。
肺动脉栓塞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此病主要是由血栓形成、心脏病、肿瘤、妊娠、分娩等因素所导致[4]。肺动脉栓塞疾病能够严重影响患者的肺部功能,患者多会伴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部疼痛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严重的影响[5]。
肺动脉栓塞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困难,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进而延误了疾病最佳治疗时机。目前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常用方法为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其中传统肺血管造影检查曾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此种检查方法的创伤性较大,容易使患者出现并发症,因此现在不将这种方法用于临床检查中。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肺动脉栓塞疾病的诊断方法得到不断改进,现阶段临床上在对肺动脉栓塞患者检查时,主要采用宝石能谱CT 肺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检查。宝石能谱CT 肺血管造影检查能够实现快速、大容积扫描,减少血管部分容积效应,并且此种操作方法较为简单,能够多方位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同时此种方法是一种无创检查,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同时此种检查方法能够减少对比剂的使用,减少了对比剂对患者的伤害,此外,宝石能谱CT 能谱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单次扫描获得肺动脉造影图像及彩色编码的肺组织碘基图,肺组织碘基图能够对随血流分布于肺血管床的含碘造影剂中碘物质含量及其在肺组织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准确的确定,进而帮助临床判断肺实质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提示肺动脉栓塞时肺血管功能状态的功能改变情况。但是宝石能谱CT 肺血管造影需要操作医生拥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因此在对患者检查时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研究得出,在205 例患者中,通过宝石能谱CT 肺血管造影检查,共检测出肺动脉栓塞98 例,共包括栓子数量496 个,肺叶栓子数量114 个、肺段栓子数量292 个、亚段栓子数量90 个,其中包括311 个完全型栓子和185个不完全栓子,在不完全栓子中包括49 个中心型栓子、16 个附壁型栓子和120 个偏心型栓子。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宝石能谱CT 肺血管造影,能够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