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杨亮宇
(云南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优先发展教育,才能面向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实现,高等教育不是适应新时代的问题,要赢得新时代,最重要的是要有领跑新时代的能力”[1]。目前,国家的加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硬的要求,我国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要确保从思想和行动上均能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特质是所有要求中的根本核心。高校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真正为国家建设所用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中党建活动是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开展的必要渠道,其质量关系着党员教育的效果,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党员的向心力,党员的凝聚力等各方面,最终将影响到高校师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和切实履行。但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师生党员思想受到纷繁复杂的冲击,高校党建工作急需补齐传统工作方式的不足,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多元化思考党建工作的短板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新时期思想战线的各种压力,阻止党组织内信任危机的滋生与扩散,发挥党建纠正师生党员价值观践行错位与偏差的强大作用。“品牌”概念源于营销学,意为通过打造,使某一直接载体如商标、图案等具备间接的价值、信誉等暗示,从而使人们产生重复购买与之相联系的物品或服务行为等,并对其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忠诚度。由此可见,号召力、影响力、辐射力是品牌的“核心竞争”价值,这与党建活动实现有效育人效果所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最为贴近,因此以打造“品牌”的思维来组织和运作党建活动,强化高校党建活动辐射力和号召力是非常值得尝试的途径,而对于高校党建品牌活动优化策略的分析和思考,又是不断提升其“生命价值”的关键。
作为云南省唯一省级重点农科院校,云南农业大学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高校育人、社会服务等功能,开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党建活动。笔者通过梳理云南农业大学近3年(2017—2019年)的党建工作提炼出亮点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在实际中由于系统的规划、完成和宣传运作不够,成果凝练影响力不足,并没有形成作为实质“品牌活动”所应该具有的高度原创性、影响力和辐射力,但均体现了可以规划为党建品牌活动的初期基础,是高校重视优势及特点,打造党建品牌化活动的价值性尝试和实践,在促进高校党建正面影响力的发挥上,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1.响应国家号召,服务时局
品牌化的党建活动要能充分的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要有响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担当,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在中国全面、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发挥学科优势,履行社会职责是高校党建活动该有的标识。如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与南华县新华村第一党支部共建[2]、“公司+支部联系农户”[2]“全国农科学子助力脱贫攻坚”[2]专项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国家奖项,植物保护学院党委的“党建与扶贫互融共促”[2],烟草学院党委与石林县烟草公司创建临时党支部[2],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党委的“基层党建+送党课下基层”[2],经济管理学院党委的“扶贫攻坚在一线”等[2]。上述党建活动,响应国家当时、当下党建精神,发挥高校优势,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党建工作完善,提高学校党建成果影响力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立足育人,党建促进学科发展
高校党建品牌化打造的背后,是对立德树人职责,发展专业知识等责任的履行,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高规格阵地,高校的党建工作要注重师生政治意识与中央保持高度统一的同时,也要体现对于学科发展的领导、助力和服务作用。如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的“理论联学、支部联建、人才联建”活动[2],植物保护学院党委的“党团共建的植保精神大讲坛”[2],动物医学院党委的“兽医大讲堂”[3]、兽医自愿活动及科普行“双百工程”[3],外语学院党委的“双语党建和思政文化阵地”[3]。利用学院自有学科优势,把党建活动与育人目的有效结合,使党建活动接地气,有实效。
3.因人制宜,坚持针对性
高校的师生具有不同的学科、地域文化、性格和年龄特征,每个支部的党员构成也决定了各支部开展活动的资源、切入点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切合实际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云南农业大学校党委在积极落实中央相关文件精神的“头雁工程”时,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党建实际开展“我为农大做贡献”活动,机电学院党委的“我学习、我转发、我点赞”[4]的微信活动,理学院党委自编《理学院学习材料》系列[2],体育学院党委设立并持续运行“杨继斌”支部[2],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党委的“3+2”校校联合办学[2],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党委的“党建+文体活动”[4],机电工程学院党委的“今天我讲党课”[4],经济管理学院党委的“读书交流日”[4],外语学院党委的“活力筑梦,信仰起航”[2]工程培训活动。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为党建活动有效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同时,在充分调研、思考,并对比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上述这些党建活动要利用好现实成绩基础,在不断地运作和长远的规划中,具备品牌化的真正意义和社会价值,还需要有效避免以下几方面。
1.党建品牌化运行的意识保障偏弱
不能是对于“老路子”的简单复制,以数量性的完成任务为主,要立足现实情况,从社会、师生个人发展的角度在常规工作中实现创新式工作推进,注重活动组织中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豪感的获得,最大限度降低“应付性”参与现象,改善党建活动号召力虚弱,发动党员参与难等问题。通过多渠道的项目解读,帮助师生正确理解党建服务于教学、科研发展的正确内涵,“硬化”党建的领导地位,服务于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完成质量[5]。
2.党建活动策划对师生的教育和帮扶偏弱
高度持续的重视党建活动的实践组织、效果分析和后续完善等系列工作,要避免对党建活动传统模式普遍使用的情况,通过确保活动效果提升自身发展需求的满足度和获得感,扭转参与者被动性明显大于主动性的现状,杜绝 “形式化”“领导、老师让我去就去”在师生党员中的潜意识思想认同。
3.党建活动组织思路局限,缺乏系统性的持久规划,活动的影响力和价值度不高
有“品牌”价值的党建活动需要有不断完善的有继承性的规划,对于在活动运行中经常出现的共通性不足要能够有效解决,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打开思路,特别是一个活动如果缺乏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更新,多次重复后,活动吸引力就会受限很大,影响活动正面效果的持续度,这会导致一些开局良好的党建活动,后劲缺失,最终流于“庸俗化”。
4.党建活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没有充分发挥党建活动在教育师生上的重要性,就活动搞活动,当时热闹,过后冷清,没有及时凝练成果,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特别是各类年终考核、绩效奖励、职称评定等,没有体现对于党建活动中表现突出人员的充分重视和肯定,从制度上对于党建活动“生命力”的扶持度不完善等。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础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6],高校党建要发挥好上述功能,就要体现与高校特点的深度融合,立足社会服务基点,积极依托现实优势,培育实践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社会价值度高的“强磁场”性的党建品牌活动,把师生的获得感、自豪感纳入活动策划的考量,创设师生党员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努力培养出思想正、技术强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此,笔者就云南农业大学党建品牌活动的优化组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现实高校党建品牌活动的打造提供参考借鉴。
党建是师生的党建,要发挥的是师生的优势,要促成的是师生全面发展,要满足的是师生党员身份的自豪感,要实现的是高校师生的现实社会价值。打造品牌化党建活动,要采用专业知识助力解决社会问题+思政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模式,让高校的党建活动走出校园,在有实际价值的社会服务中真正锻炼参与者的综合素质,检验思政理论教育入脑、入心的效果,积极争取政府的参与,提升参与活动师生的荣誉感和积极性,通过社会企业的合作,开拓党建活动助力个人、单位实际发展的现实需求达成。在具体组织中,应密切关注社会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把党建活动的策划置身于社会现实的背景下,以服务于社会的实践引导师生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应时刻关注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从党建平台给有针对性的个体发展创设良好的实践教育场景。总之,就是要学校、师生、社会密切配合,以服务功能的实践教育为主渠道,以高校党建为引领,加强校内外的良性多向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相互协调[7]。
活动策划要深入社会需求,收集服务对象意见反馈,凝练社会热点问题、聚焦民生需求,提出专业指导意见、建议,在同类社会热点问题比较集中的区域,组织党员专家进行解答,定期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讲座;每年底(或一个时段)就普遍的重要问题的解决形成不同专题的成果凝练,做好服务于区域性政府工作的对接,力求形成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反促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形成“党建+专业+社会责任”的工作格局。高校要充分发挥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优势,走近群众,走入基层,因地制宜,因势而变,以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显现高校的社会担当,更以学科优势显著的服务,使自身运作的党建品牌活动具有某一专业,某一高校的标识度,强化在群众中的辨识度[7]。
党建品牌活动的策划要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只有将当前与长远统筹起来思考,把阶段目标和长远战略协调起来推进,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才能防止目标上的短视、行为上的短期和效果上的短命。(1)重视活动的目标达成,经验总结,资源利用、成果凝练推广等各环节的相互协同配合,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工作,不让合作协议、支部共建条款等束之高阁,空谈推进;(2)关注社会、师生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从实际和可能出发,下大力多办实事,下真功多解难事,确保活动凝练的成果惠及广大党员和群众;(3)以平台建设的思路,强调校内条件、校外资源、政府企业等在一定场所能交流工作,增强多层次力量的整合度;(4)发挥“互联网+党建”优势,建立以活动命名的公众号,制定工作机制,确保线上线下的专业帮扶,真正服务于民生需求,把牢网络宣传阵地、善用网络力量,持续提高社会帮扶覆盖面和正面影响力;(5)党建品牌活动要具备因时而变的灵活性,活动总题目可以有持续性,但在每年的子项目上要与中央的方针路线,高校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保持一致,要与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具有高度的黏合,产生共振,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