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本乾,方素清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一大优势和鲜明特征。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站在以人民的价值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实情况、历史文化相结合,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诸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刻把握。
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扎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地,从肥沃的土壤里成长出来的——这个肥沃的土壤就是丰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开始就给自己打上了实践的烙印,并在发展中坚持和把握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辩证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特质。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正是在这个过程实现了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并接受实践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现实过程中,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经验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体现在方法上,本身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我国具体实践,而且是紧密结合地把其加以运用于具体实践,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即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根据实际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进而为改革开放提供意见指导,在与实践相结合中形成新的理论,进而用这些新的理论再次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综上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机理运行中成功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发展的。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2-3。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3]191。基于上述深刻认识,邓小平立足当时我国各个方面的实际状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有关政治经济建设的理论为指导,回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江泽民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4]。之后,根据发展着的我国新的具体实际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党情,江泽民基于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追问的思考和应答,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就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国家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在针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深刻分析和科学把握的原则下,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际,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5]。在这一重大创新理论中,新时期我国围绕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得到了科学回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6]。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7]。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做法和重要经验的基础上,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期三大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创新,习近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立足于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事求是地全面审视当下和未来中国,坚持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辩证统一,高度负责地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逻辑与现实应答,创立了指导新时代新实践的最新理论。这一理论诞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正在指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结出累累硕果,无不是实践的重要作用。实践仿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桥梁”或“工具”,同时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真正做到科学的标准或“试金石”,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性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不断解放思想,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永无止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挥其指引人类寻求自身解放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会随着诸实践的变化发展得到充实,获得繁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继承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原理和我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和文明积淀中,孕育滋养出了富有深厚养分和丰富价值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思想灵魂,不断地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彰显出越发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稳站于丰富的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基石,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人文关怀、道德品质、价值准则。例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和“讲究修行”“仁者爱人”“重德清廉”“和而不同”“自尊自信”的优秀品质,一直以来发挥着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力,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和民族特色优势。在悠久的历史中,这些核心思想价值凝练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发端于西方,它继承和吸收了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各方面的优秀成果,是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一开始被视为一种外来的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蕴含和凝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价值立场具有一定的互借性、契合性。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带有西方文化因素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它传播到我国后,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资源,做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人民大众的价值观相融合,在我国实现了本土化、民族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资源并与其相结合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一直强调不能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它。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深刻地提出: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一切好的东西[8]。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价值,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积极推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国家观念、为民思想、爱民价值、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吸收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结晶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六大以后,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胡锦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保持本土和开放吸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联系起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注重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我国现实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辩证统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内涵和世界意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很多的智慧、理念、道德、追求和真、善、美等行为规范都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贡献丰厚的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吸收、承接和创新,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融合的光辉典范,彰显了独特的中国特色风格和气质气派,正指引国人勇往直前的伟大旗帜。古为今用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创造性汲取了国家的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以更深厚的文化为基础,更好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示的是自身的文化烙印、魅力和独属的风格,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得到人民大众的一致认同、拥护和遵从。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理论,是为了实现人民大众彻底解放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是紧密结合的。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2]。这里的“人”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鲜明价值立场,就是人民群众,突出体现了唯有人民群众才是实践的主体、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正如历史唯物主义所指出的那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党,始终把实现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那个时代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4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诞生了一系列创新理论,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创造,而且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同和拥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党站稳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贯彻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13]。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从本质上强调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站稳的价值立场。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现社会主义[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人民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民大众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两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两者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个关键问题。同时,中国共产党立足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把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与创造经验进行凝练和“加工”,使之上升为新的理论,借以不断充实、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宝库和实践内涵。从本质上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时刻把人民装在心里,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换句话,在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目的在于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党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为了人民的“科学发展观”,其突出的一个核心依然是“人民”。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在于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我国人民群众更好地认同和接受,用以更好地指导改革发展实践,使改革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更高的站位,以更宽广的胸怀,以更崇高的使命,以更深厚的情怀,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并在推动发展和坚决维护人民利益的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即新时代的“中国化”。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抓住人民群众的现实追求,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和真心爱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价值。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16]。2020年初,习近平在亲自指挥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时,对14亿中国人民作出了庄重承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彰显的是人民领袖和最高统帅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情怀和对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极大呵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是一项伟大的人民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就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积极支持。从本质上讲,无论哪个历史阶段的“中国化”的源动力都必然来自人民大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正是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一句我国各族人民耳熟能详的歌词,也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在当代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7]。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发展进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能过上安宁幸福的好日子。反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偏离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主心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会失去坚强的保证。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8]。众所周知,我们党向人民贡献出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把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强大的力量。我们党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彰显的是我们党对于国家和各民族人民的各项事业的统领能力和保障支持水平。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了获得解放和独立,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指引的方向永远是正确的光明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既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普及的真正载体,又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实际运用者及推动发展者,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换句话说,只有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本质属性即保证正确的立场、原则、特色和方向,而不偏离到任何其它轨道上,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深扎于我国广袤的沃土,真正深扎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心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经常性的理论工作,理论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舆论引领和理论武装头脑的作用。这就必然要求加强党对理论工作的领导。在加强党对理论工作的领导上,邓小平一直毫不含糊,态度坚决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写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第一条。加强党的领导不仅确保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性质,而且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进步的“定盘星”和“指南针”,也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的统一,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理论与实践上认同和拥护。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日益深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创新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我们党审时度势地强调,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人民性的特质。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更加需要我们党的坚强而全面的领导,以坚决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运用和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人民大众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做到在较为准确地分析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体现出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为我国各族人民继续保持不断创新和拼搏进取的状态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