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莉,刘晓伟,董文阁,刘 念
(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辽宁朝阳122000)
凌源市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日光温室黄瓜越冬栽培,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栽培温室黄瓜以来,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反季节黄瓜生产基地之一,其日光温室黄瓜种植面积占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面积的70%左右,被称为“日光温室黄瓜生产第一乡”[1]。黄瓜属于热带植物,对光热资源要求高,光合作用适宜温度在15~32℃,适宜夜温在15~18℃[11]。凌源市温室越冬栽培黄瓜可在10 月末到11月初定植,生产至翌年6 月。由于定植期正值秋末冬初,气温变化剧烈,栽培期跨越整个低温季节,导致黄瓜病害常发。笔者现就凌源市越冬栽培黄瓜病害发生的主要种类、发病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黄瓜越冬生产提供参考。
黄瓜喜温不耐寒,在10℃以下会呈现生理障碍,凌源地区12 月末开始发生,主要表现为叶片外翻下垂,叶片变小僵化,或有白化枯斑或褐色枯死斑,生长缓慢,生长点僵缩而导致“花打顶”[4]。
植株茎杆细弱,叶片小,叶柄长,叶色浅,下部叶片黄化,抗逆性差,雌花小,有时向上开放,瓜条少而且容易出现尖嘴、大肚或蜂腰瓜,化瓜严重,鞭炮型株[15-16]。
霜霉病在黄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低温高湿条件有利于其发病。典型症状为发病前期叶背形成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水渍状病斑,叶正面无明显变化,发病后期叶背病斑产生黑色霉层,在对应病斑的叶正面出现边缘不整齐的褪绿黄斑,逐渐形成多角形面积较大的枯斑。除典型症状外,缘枯型霜霉病也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叶缘失绿变黄或形成缘枯[7]。
黄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环境忽干忽湿情况下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和叶柄也可感病。叶片发病,叶片正背面均可侵染,初期形成近圆形白色小粉斑,后逐渐扩大呈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茎秆和叶柄感病也表现白色粉状斑,但白粉数量较少[5]。
黄瓜结果期发病,低温高湿利于发病。主要危害幼瓜,也可侵染叶片和茎蔓。瓜条发病,多从开败的雌花开始侵入,产生灰色霉层,并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进而扩展到幼瓜。幼瓜感病后脐部水渍状,后期产生白色霉层并发展为灰色,湿度大时会渗出无色水珠,瓜条变软、腐烂、萎缩,后期脱落。叶部发病多是由带有病菌孢子的棚膜滴水、脱落的染病的落花和卷须而引起,不局限于叶缘发病,形成大型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后期表面生灰色霉层。茎蔓染病后,发病部位腐烂、折断[5-6]。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呈现黄色近圆形水浸状病斑,病斑边缘常有黄绿色晕圈。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叶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边缘清晰,颜色呈黄白色或黄褐色,中心点状灰白色,似靶心。染病后期叶片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状物,病斑扩展有时受叶脉限制呈小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瓜条染病初期呈现近圆形水浸状褐色病斑,中心颜色略浅,后期病斑凹陷[2-4]。
12 月开始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易发病。茎蔓叶结易积水处开始水渍状,有流胶现象,湿度大时会流出乳白色脓状物。该病害常导致植株生长点下方第2 叶结处出现黑褐色萎蔫,上部茎蔓下垂、萎蔫,发病后期整株萎蔫,整个发病过程植株没有褪绿症状。瓜条染病初期,瓜柄开始渗透黏性水珠,瓜条内组织无异常,严重时,瓜柄处流出的液体为白色至浅乳黄色脓状物,瓜条内部褐变腐烂或呈开裂状。成株期叶片染病多表现为叶缘开始侵染带有黄色晕圈的“V”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叶部症状为从中部侵染水浸状病斑,导致整叶褪绿腐烂呈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病斑沿叶脉发展导致叶脉周围褪绿变黄,湿度大时背面有白色至浅黄色菌脓流出[4,8-10]。
凌源市温室黄瓜栽培面积大,且基本为越冬一茬模式,虽然近些年种植户夏季休闲期闷棚的比例大幅上升,但是闷棚效果不一,且由于拉秧后的黄瓜秸秆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在棚区有较长时间的积存,大量病原菌可越夏并侵染温室种植小区附近育苗工厂内的瓜苗或定植后的植株,造成病害连年发生。
由于凌源地区黄瓜越冬茬口种植经济效益较高,棚室很少轮作倒茬,为病害发生提供充足的寄主数量。多年种植、大量化肥与农药施入土中,造成土壤生态减弱,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同时多年连作导致根际病原真菌数量增加,有益拮抗菌数量减少,土壤放线菌密度降低,土壤由“细菌型”土壤向“真菌型”土壤转化,土壤线虫数量增加,土传病虫害加重[14]。
2.3.1 秸秆反应堆技术应用较少。秸秆反应堆栽培技术在温室黄瓜生产获得大力推广,且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但相当多的农户为了省力,即使土壤障碍问题已非常显著,仍拒绝使用这一技术。
2.3.2 土壤深翻效果差。生产上目前采用的翻地工具主要有铁锹、手扶旋耕机、深翻机3 种,前两者的翻地深度大概在20 cm,深翻机可达40~50 cm,但由于造价等原因,使用量很少,多数棚室整地不能达到深翻效果,致使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状表现不佳,进而影响黄瓜根系和植株生长。
2.3.3 闷棚后微生物菌肥施用不足。夏季高温闷棚,对黄瓜病害发生控制效果显著,但同时也会杀灭土壤中其他有益微生物,不利于土壤有机质分解、矿质元素利用和土壤生态平衡。
近年为方便运输、品种展示和雇工,所有的育苗工厂都建立在种植小区内或附近,由于种植区内菌源数量大,极易感染瓜苗。同时,瓜苗生长期在9—10 月,正值秋末冷空气频发季节,阴雨天气较多,易于感病。因此,应加强工厂化育苗苗盘期病害防治,并推广苗木入地前药剂喷雾和蘸盘技术,控制病害发生发展。
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户对苗厂送苗时间估计错误,导致定植前准备不足,未能及时浇透定植水,匆忙定植,3 d 后瓜苗和土壤均表现缺水,不得已浇少量缓苗水,出现1 周2次水的现象。缓苗期少量多次的灌水使黄瓜根系不能深扎,而是维持在浅层土壤,致使结瓜中后期养分吸收不足,抗逆性降低,最终造成植株早衰、病害多发和产量损失。
凌源市越冬茬黄瓜12 月即进入采瓜期,大部分棚室在这段时期瓜秧长势极好,坐果率和产瓜量都很高,但是到了春节前瓜市行情最好的时间产量却急剧下降。由于一棵瓜秧最多留3~4 根瓜,且瓜条要离生长点40 cm以下,而长势旺的植株能达到节节有瓜,如果结瓜前期只顾产量,不顾植株养护,植株过度消耗,导致营养生长受到抑制,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就会表现出生长点生长缓慢、坐瓜少、膨瓜慢、病害多发。
凌源市越冬黄瓜生产的温室12 月前温室内夜间未达到饱和湿度,12 月以后饱和湿度持续时间迅速增加至14 h,1 月份达到最长的15 h,2 月份降低至12.5 h 左右[11]。另据研究发现,10~25℃饱和湿度时长2 h 或以下,即可导致霜霉病的发生,饱和湿度时长6 h 时发病几率即达最高[12],昼夜温度在15~30℃和15~35℃范围最适宜霜霉病发病[13]。因此越冬温室黄瓜生产实行高温管理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北方地区冬季雾霾多发,加上阴雨雪天气,导致棚室放风时间少、湿度大、温度低,植株光合作用降低、开花结果能力下降、并发低温障碍,低温高湿病害暴发。
农民在防治药剂的选择上受经销商制约较大,其本身也并不是按照有效成分选择,导致轮换用药达不到要求,且多数药剂连年使用,促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凌源市越冬温室黄瓜生产时间跨度长,气温及气候变化剧烈,想要创造适宜黄瓜生长的环境条件很难,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经济损失,需要种植户非常细致耐心的管理。调查中发现,同样气候条件下,管理粗放的棚室植株长势弱、棚室温度低、病害种类多、发病重、植株早衰、低温冷害严重、产量低、品质低,经济效益自然降低。
温室黄瓜越冬栽培是一项系统工作,任一环节的失误都将影响黄瓜植株的正常生长,降低其抗性,易感病害,最终导致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