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汤 杰
少先队阵地是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由队员参与建设管理的,队员经常活动的场所,也称少先队的小家务、小建设。它是少先队组织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途经和基本形式。它服务于少先队员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对少先队员产生凝聚、吸引、辐射、影响等多方面的“磁场”效应的教育场。它对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智力的开发,组织能力的锻炼,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少先队阵地教育在整个少先队教育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大课堂。
少先队阵地按它的性质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宣传教育阵地,主要担负宣传教育的任务。例如黑板报、大队报、红领巾广播台等,它们是少先队大队的喉舌、舆论的中心。它们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少先队的现实生活;又是队的号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态度坚定。第二类是进行组织教育的阵地,主要是为培养队员荣誉感、责任心的组织观念服务。例如队室、光荣簿、鼓号队等,以少先队章程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具有组织特色标志的教育来传递组织价值观,涵盖队史、队歌、队名、队风纪、宣誓、领巾、仪式教育等内容,对队员施以正面影响,增强组织观念,提升组织认同感。第三类是以各类兴趣小组为主的活动阵地,按内容不同又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红领巾小社团、校内外实践基地、自发组合的小群体活动等,它们是少先队员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少先队体验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示,也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载体。
少先队阵地教育,是少先队乃至整个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少先队的各类主题活动而言,它更具有固定性和经常性两大特点。然而,近年来基层少先队组织对阵地建设工作有所忽视,队建的薄弱成了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很多学校虽已建有阵地,却没能将这些育人阵地管起来和用起来,失去了阵地应有的功能,反倒成了一种空间资源的浪费。阵地育人功能的发挥,首先要建、管、用三方面并举。活动阵地要经常开放,不要拒队员于门外;“小家务”要做起来,不能形同虚设。相信队员、依靠队员,放心放手放钥匙,让队员去管好阵地、用好阵地,使之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不因小而嫌,不因少而怨,不因差而弃,长期积累,精心保存,逐渐有质量、有价值、有特色,形成自己的历史。
少先队阵地,这名称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简单地认为少先队阵地就是少先队活动的地方,是少先队组织的地盘,与学校一般教师和普通学生关系不大。认知上的偏颇,直接导致少先队阵地工作常常无人问津,队室、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仅仅成了部分队员日常工作的场所,阵地育人的效果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建好每一个少先队工作阵地,都有独自的经验和方法。然而,有一条阵地建设的共同经验,它可以简练地概括为一个“全”字:即着眼对全体队员的教育,依靠全体辅导员的重视和指导,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做到队员人人有岗,各得其所;全体教师,各尽其能;实现校内外资源优化整合,打好全方位育人的组合拳。
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思潮、新媒体,今天的少年儿童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社会时空,而传统少先队阵地活动中的一些活动内容和形式,囿于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与新时期的活动形态发生碰撞与摩擦。这就要求我们在少先队阵地建设工作上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把准时代的脉搏,在各种少先队阵地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功能设置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创造出新颖的、有时代气息的、有特色的、有趣的,受队员欢迎的阵地育人的新形式与新内容。
正如上文所言,建好每一种少先队工作阵地,都有独自的经验,无法一一列举,下文将以红领巾广播台为例,从目标定位、组织管理、内容设计、功能开发四个维度,着重探讨校园红领巾广播运作的最佳模式,彰显育人价值。
中小学少先队改革主要任务清单第十条对基层学校建好用好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等少先队阵地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若仅把这项工作视为一个任务,其目标充其量不过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腾出一些物理空间,然后取个与少先队组织有关的名称而已,无法达到育人的实际效果。相反,若是将阵地建设视为做精、做细少先队工作的一个教育切入口,聚焦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关键事件,着眼于培养队员的关键能力,便能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在岗位历练中实现育人目的。如选取广播素材的审美能力,撰写新闻稿件的编辑能力,操控多媒体设备的信息技术能力,组织队员培训试音的协调能力,深入队员之中发现提炼问题的能力等。为此,开办红领巾广播的立意要高,要以服务每一位队员,调动每位队员参与积极性为宗旨,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队员不仅仅是听众,更是参与者,彼此的关系不再是一厢情愿,而是两情相悦,有了交集与互动,红领巾广播将更富有活力和吸引力。
当下,校园红领巾广播的组织形式,一般有“固定”与“轮流”两种形式。
所谓“固定”,即学校大队辅导员通过岗前培训,让大队部中一批具有较强文字编辑能力、语音面貌较好的大队委员专门负责红领巾广播事项,完成每一期红领巾广播的编辑和播报工作。固定人员的优势在于强化了大队职能部的作用,通过阵地活动锻炼了部分大队委的个体能力,确保红领巾广播内容、体系、风格的内在一致性。然而,如此一来,红领巾广播也便成了个别队员的工作,阵地育人的辐射面显然不够,更是违背了少先队阵地面向全体队员开放的初衷。
所谓“轮流”,即在大队部给定广播内容模板后,由各中队按照年级、中队顺序依次承担每一期红领巾广播的编辑播报工作。中队依次坐庄,较之“定人定岗”模式,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参与面变广泛了,有更多的队员能够走进广播室,在阵地小家务的实践中获得能力上的锻炼,实现少先队阵地全员育人的功效。同时,有效地借助了中队辅导员的力量,分担了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强度,节约了时间,节省了精力,大大提高了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效率。但是不同中队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差异性很大,致使每一期广播的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广播和版块方面缺少整体性的把控,常常会出现内容的重复、栏目的机械死板,视听效果难以保障。
两种组织模式各有千秋,何不尝试将两者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创设一种“固定+轮流”的混合型组织模式?可以专门培养几名固定的大队委员成为红领巾广播站的骨干,负责广播站日常的管理与运作,并履行好沟通中队、培训队员、审核验收、试音彩排等部门职能,形成一个专业化、自动化的团队,协助各中队规范、高质量地完成每一期广播的播报。这种大、中队混搭的形式,既把C 位留给了中队,让中队更多的队员走进了阵地,获得了岗位实践的真实体验,成就了队员,又体现了少先队组织大队、中队互相协同的组织分层教育。
红领巾广播的内容与栏目设置不可一成不变,应随着少先队工作的重点、社会发展的形势、队员实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捕捉这些瞬息万变的信息,就要求我们要做好调研工作。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少先队调研工作就是要深入一线,认真倾听队员的真实声音,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更是改进现有工作的智慧源泉。通过开展红领巾广播的小调查,了解听众群体的数量、收听频率、收听状态、兴趣栏目、总体评价等情况,客观分析调查统计的结果,全面掌握红领巾广播当下的优势与问题,找准队员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地调整和变更现有的栏目和内容,使红领巾广播更接地气,成为广大少先队员自己的广播,实现每个队员既是听众亦是参与者的创办宗旨。
红领巾广播栏目和内容的设置和调整,归根到底是要为实现阵地育人功能服务。建议栏目的设定既要有固定的版块,保证广播节目整体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也应该创生一些与队员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特色栏目,拓宽红领巾广播的育人功效。例如,利用红领巾广播为中队开设特色宣传的窗口,开设“中队之声”栏目,播报中队的感人事迹、趣味活动、榜样队员、特别行动等个性化内容,借以宣传中队特色,分享中队的奇闻趣事;利用红领巾广播为队员与学校架起沟通的桥梁,邀请行政领导、明星大咖、模范榜样等平日里队员不易接触的人物,以现场谈话互动的方式,与队员们分享各自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拉近彼此心理间的距离,提升榜样育人的效果;利用红领巾广播为身怀才艺的队员搭建风采展示的舞台,通过红领巾广播阵地来秀出自己的才艺,吹拉弹唱,我行我秀,也可以开展大队委的竞选宣言,学会自我推介,锻炼自己的胆量,激发队员民主意识的萌芽;利用红领巾广播为各类学科提供技能训练的阵地,开设朗读者栏目,锻炼队员普通话与朗诵能力,开设口算达人栏目,训练队员速算能力,开设English Story 栏目,培养队员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等,让红领巾广播成为沟通队员需求的中介,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搞好少先队阵地建设,不仅可以活跃少先队生活,更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务必要坚守好少先队的每一块阵地,“坚”为坚持,持之以恒地建设好阵地,不可半途而废;“守”为传承,品悟阵地建设中的教育精髓,扬长避短,继往开来。通过少先队阵地,浸透现代的教育理念,完成造就一个团队、锻炼一批队员、培养一代新人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