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 胡雪缘
近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过洋节”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潮流。尤其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各种文化汇聚交流,“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氛围浓郁。此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各种出国游学、国际交流活动增多,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帮助我们的学生开拓眼界;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民族文化不自信。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我校在“利用节庆活动树立文化自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疏堵结合,巧设“英雄节”,推动“洋节”本土化,兼收并蓄,坚定文化自信。
在今年“万圣节”期间,学校提出吸收“万圣节”的庆祝形式,设立以纪念和传播英雄文化和英雄价值的“英雄节”,并和学校人文学科教育内容相结合,深化了主题教育活动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英雄节”顾名思义是指纪念英雄的节日,英雄不仅仅是榜样,同样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但大多数关于英雄的纪念活动因为其严肃性、纪念性而过于沉重,并不符合青少年教育的特点。为了促进文化教育转型,应对“万圣节”期间的洋文化热,学校巧妙设计,将西方的“万圣节”改造成“英雄节”,吸收“万圣节”活动中青少年喜欢的节日仪式,融入人文教育目标,设置人文学科课程,通过角色扮演、主题班会、英雄故事写作等环节,传播英雄文化,塑造榜样力量,引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共鸣与支持,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原来“万圣节”活动内容虽深受学生喜爱,但也引发诸多争议,许多地区都因为万圣节“扮鬼吓人”而酿成冲突。在综合优缺点基础上,学校改变活动的教育主题,将以娱乐性为主的活动转变为“英雄巡游”。由家长指导孩子选择扮演心目中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雷锋等,各类英雄由孩子们相互扮演展示,将魔鬼聚集的“Halloween”变身为彰显英雄的“Hero Alliance”,既提升了活动内涵,也彰显了教育价值。
节日的庆祝是短暂的,但教育的过程是长久的。在校园中开设“英雄节”的最终目标是达成教育的目的,因此将节日活动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更好地实施学科教育是“英雄节”开展的重要原则。学校语文学科组长林思毓指出:“学校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教育,‘英雄节’活动将原有学科教育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如将英雄相关的课文、诗词可以整合到一个教育环节,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升学科教育的效果。”
“英雄节”教育活动期间,学校开展图书阅读、相关课文背诵、英雄歌曲学习、文艺表演、电影赏析、故事写作、主题辩论等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要求,精准布局课程内容,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主题活动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以达到更好的人文教育目标。例如,一、二年级主要设置角色扮演、故事演讲、自我阅读等内容;三年级以文艺表演、课文背诵、演讲讨论、海报制作比赛等为主;四、五年级则开展更深层次的主题辩论、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英雄诗歌赏析等内容,合理布局教学内容。
“英雄节”获得了广泛的参与,并且在师生与家长中产生了共鸣。有家长讲,“这一活动比过万圣节更有内涵,可以在玩的过程中树立孩子的榜样,对孩子是教育,对我们同样也是”。“英雄节”在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境内部”(国内学生)流行的同时,也推广到了“境外部”(国际学生),获得国际学生和家长的积极认同和广泛参与,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我们在开展传统节庆活动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做到举旗亮剑,不轻视,不放任,通过挖掘节日内涵,传承中华文化厚德载物、宽厚包容的正能量。在开展西方节庆活动时,我们因势利导,疏堵结合,通过文化教育创新,实现洋为中用,促进节日文化的本土化,构建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新载体。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创新节日文化,探索建立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