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爱菊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带头人 叶 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发展日益完善,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从思维习惯到语言模式都在发生改变。新媒体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信息的距离,也缩短了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新媒体时代,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和部分地方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首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其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要作用。2017 年8 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德育工作中五项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占有特殊地位,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本课题聚焦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成为队员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新媒体的善加利用,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赋能,促使少先队在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做到内容上创新、形式上更新、面貌上崭新,呈现出时代特征,让队员们更容易接受和喜爱。
一是官方平台。“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愈加广泛,政府主导下的文化部门和民间文化机构纷纷提供文化咨询服务。如“上海文化云”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一站式数字平台,在网络和手机平台同时上线,并建立了相应微信公众号,将文化活动、讲座、学习一起放在“上海文化云”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提供节日故事、微视频、节日文化知识等综合服务,这为少先队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供大量资讯。
二是自媒体平台。各级文化宣传部门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微信公众号是目前最为火爆的自媒体平台,如“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交流”等订阅号,提供不同地区的文化学习信息。学校微信公众号更是契合校园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信息、报道。江帆小学大队部在开展“二十四节气”活动中,通过微信公众号向队员宣传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接着队员们从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习俗、农谚、节气歌等不同的视角开展调查研究、实地走访,然后在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等媒体平台反馈学习成果,在体验实践中队员们对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是交互平台。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交往、信息传播十分便捷。少先队可以利用“丁丁”“晓黑板”等软件发布、分享、交流活动进展情况,进而形成一定程度的裂变式的传播。每个队员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充分体现活动互动化、社群化。金桥中心小学依托“晓黑板”,设计开展了“说说我家的年夜饭”活动,队员们纷纷将自家吃年夜饭的场景在“晓黑板”上进行直播。队员们一边和家人一起品尝美味年夜饭,一边看着中队里各式各样的家庭合照,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感想,为“除夕夜”增添了“与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幸福年味。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在历经千百年的积淀中,吸纳了历史、艺术、宗教、哲学等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有着祈愿、庆贺、感恩、敬祭、缅怀等多重文化内涵,蕴藏着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理想诉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为文化传播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储存空间,这种储存空间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平等性、聚众性能将文化信息有效聚合,形成庞大的信息网络。坦直小学聚焦农村小学少先队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因为队员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首先已具有满满的家乡自豪感,这便涉及了“家”的层面;传统节日教育则由“家”进一步推广至“国”。如端午节民俗教育,利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在线学习、小队寻访、网络分享等。屈原与端午节紧密相关,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在端午节纪念屈原,除了做粽子之外,还特别引入与屈原相关的名句佳篇,队员们通过网络寻找诗句吟诵传唱,潜移默化地对传统节日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相较于传统教育而言,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它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图、文、声并茂的信息。它具有数字化、快捷性、互动性等特点,并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近乎同步的速度将信息推送发布。汇师小学在开展京剧进少先队活动课程研究中,借助京剧名家资源制作开发微课程,针对京剧知识要点,精炼浓缩设计成队员们能学习能模仿的视频课程。当微课程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之后,队员们在课外也能自主学习。同时,校方还请来专业技术团队开发了三、四、五年级多媒体动画资源包,以期能够以生动有趣、形象饱满、活泼可爱的动画效果,在满足孩子认知需求之余,提升学习京剧、欣赏京剧的兴趣和能力。上海实验小学设计了“小龙人吸引中国节”系列民俗微课程,内容涉及元宵、中秋、重阳、清明等,学校小龙人电视台同步推出《小龙人喜迎中国节》专栏节目,队员们在观看动画视频、聆听微课程的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此外,传统节日文化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爱菊小学双语班开展“我们生活在中国”红领巾寻访活动,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队员们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言等方面借助图、文、音频、视频、游戏等多种教育方式,抓住可以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契机,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力。
不同需求的人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方面, 出现各种心理倾向,诸如求知、求实、求乐、求异等倾向。延安初级中学的微信公众号在师生和家长中极具影响力。每周一期的推送是大家竞相关注的焦点,学校《中华传统文化》在线课程内容涵盖了民乐、昆曲、书法、剪纸、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经典,并且被纳入必修课或者必修拓展课,因此参与范围十分广,队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地学习几门课程,修满一定学分之后,队员们还进行课程评价,无论是历史类、美术类、古诗文、书法工艺等,都受到大家的欢迎,可见在线学习已为队员们所认可,同时这样的个性化学习也对提升队员们的综合素养有所裨益。马陆小学开展的红领巾经典诵读活动,利用碎片化阅读时间,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见缝插针式地融入经典诵读中,让队员们不经意间温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利用队会课举行故事会,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朗诵,或用舞蹈形式表现,还与书法、绘画艺术相结合,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并通过QQ 在线形式直播给家长看,队员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将各自特长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力求达到最佳效果,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倍增。
在队员最喜爱的新媒体互动产品中,可以发现使用微信的人数最多,还有QQ、微博、百度贴吧等,队员们倾向于用阅读的形式获取信息和知识。此外,开展课题项目研究中,也发现许多队员从“萌动上海”公众号、学校微信公众号和校园网中了解少先队知识和活动讯息。大部分队员们对利用新媒体开展各类少先队活动,拓展活动阵地表示支持,也愿意参加在线活动。队员们纷纷表示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辅导员们在培训指导队员的过程中,在研中学、研中做、做中研,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提升育德能力。
传统教育是师生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在网络时代,可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互动,如点赞、转发、分享、互动等。因此,开展一些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比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元宵节灯会、清明节祭祀等活动,不失为好的教育形式。世界小学在开发《老洋房探踪》微课程时,十分重视调整美德教育线上线下活动内容形式的比例,强调上线上回线下、做线上为线下,从线上到线下的准则,要把握好一切线上的活动都是为线下的教育做铺垫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新媒体出现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小学设立纪念传播英雄文化和英雄价值的“英雄节”,将少先队活动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相结合,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活动期间,队员们通过网络媒体开展自主阅读、歌曲欣赏、影视观看、诗词创作、主题辩论等,从中了解与学习古今英雄儿女的英勇事迹。最后,队员们还扮演着心目中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雷锋等,举行了一场英雄巡游,活动不仅传承了英雄文化,还塑造榜样力量。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的挖掘,我们发现将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队员们从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正能量,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