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航(景德镇陶瓷大学)
传统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以商业银行、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要参与方,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中小企业依托与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背景实现信用的传递,弥补在信用方面的不足,从而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然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参与主体众多,信息分散交互性差,商业银行对于供应链上层级较低企业的交易信息无法完全了解,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限制了更次级的供应商和经销商从核心企业获得信用传递,融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此外,供应链体系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信息之间交互性较差,不利于信息快速访问和真实性的验证,人工审核的成本较高且存在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供应链融资的发展。2017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这其中,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融资受到人们的重视。区块链技术能够支持点对点交易、分布式记账、非对称加密和集体维护,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因此,探索区块链技术下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显得非常具有意义。
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十分重要。理论上以采购需求为起点,采购单是发起阶段的验证依据,各环节的签字和盖章是多方确认的依据,货运单则是与交易货物相关的物流证据,通过整合这些信息并调查企业间联合舞弊的可能性从而对交易真实性做出判定。传统的验证手段主要是核查采购或销售合同以及相应的发票,而在其他信息的获取和验证上会花费很多的成本往往会停留在表面。
应收款链平台和仓单通平台通过结合企业ERP系统或者办公自动系统,基于真实的业务逻辑,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应的公钥、私钥对交易进行加密、在线身份认证以及在线签署的方式,能够自动生成各环节单证来与实际的交易操作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供应链融资业务系统也会在交易行为发生后自动抽取关键信息并取证,同时以加密形式发送给银行及相关主体,确保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在交易进行的同时,资产的产权变动和物流信息也会由系统生产单证通过区块链予以记录和发送,这一过程不需要人工确认,自动生成的单证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应,使得区块链记录的交易资产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性,构建供应链融资业务所需要的业务数据平台。
在传统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各层级企业信息不互通的情况比较普遍,由此产生的“信息孤岛”使得供应链融资业务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限制。商业银行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效突破信息孤岛难题:
首先,分布式记账能够收集到各个层级主体分布记录和存储的交易信息,实现信息的交互。其次,实现信息交互后,各个主体能够掌握彼此之间的联系,对于处在末端的N级企业来说更是可以突破信息障碍,与其他各层级企业和银行建立起真实有效的联系。再次,当各层级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之后,分布记录的信息就能实现共享,为商业银行授信于低层级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最后,货物资产的流动涉及到的物流公司、仓储公司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账本中上传相应的信息记录,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应收款链平台后,对于多方参与的供应链融资,区块链技术能够对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的开立、转让、拆分及融资等主要流程进行优化。对于应收账款的开立阶段将由多方共同参与,在应收款属性中确立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步骤在区块链中能够以UTXO的形式进行记录,核心企业、资金方、多级供应商、经销商等都可以使用这样的一致性账本,表明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应收账款的转让或者拆分,都涉及到一个溯源确权的问题,各方将共同参与并将确认结果记录在区块链中,通过智能合约完成多方的共识。而在应收账款融资流程,经过前面的溯源确权及拆分等,各级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可以使用核心企业开立的应收款向银行等资金方申请融资。同时,融资过程中各方之间进行的所有协商与确认也将会记录在区块链中,各方共同持有防止数据操控。
此外,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搭建仓单通平台,拓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也实现了该模式下业务流程的优化。结合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仓单通平台搭建了一个集存货持有人、仓储监管方和银行的协议框架。存货经供应商、采购商和物流及仓储企业的共同确认,存放在专门的地方并受银行的监管,利用通证经济的思想将存货存储单据电子化。当存货所有者需要进行融资时,就可以利用标准化的电子仓单在平台内进行转让或者抵押给银行获得融资,减少了存货对企业经营资金的占用。而银行可以通过仓单通平台设置的智能合约对存货价值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从而帮助银行抵御存货市场价值变化带来的风险。
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如果进一步扩大区块链供应链平台的应用范围,势必会打破原有集中处理业务和集中共享数据的模式,重新进行内部结构部署,耗费的人力物力不可小觑。同时,由于区块链特殊的结构,对各参与节点的分布存储资源要求较高、网络压力较大,当前的区块链技术发展还不足支撑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数据存储规模和安全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区块链供应链融资业务上,需要加强数据管理避免数据膨胀和数据泄露。
商业银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用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创新发展,在本质上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为传统供应链融资提供更加高效的解决思路,但就其供应链融资业务实现的基础来看,依然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在信用风险控制上主要还是依赖核心企业的把控,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事件。因此,有必要在平台中引入政府节点作为有力控制基础,同时加强平台各方的合作,构建统一可信任的共享平台。
商业银行目前的区块链供应链融资业务大多还是向银行或监管方融资。比如,以应收款链平台发行的首款“浙商链融”应收账款ABN为尝试,充分显示了区块链技术在开展证券化业务上的积极作用,为底层资产真实性审核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来,进一步对接资本市场进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将是区块链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方向之一,同时也要注意这一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随着商业银行区块链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数据存储量会越来越多进而可能引起数据膨胀影响正常业务。针对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在区块链平台共识层节点数的设计上,应针对不同的业务设计不同的业务模块,例如溯源追踪模块、权限管理模块、授信管理模块以及合约管理模块等,各个模块可根据业务和隐私要求保留关键数据并通过对外的数据接口进行交互。另一方面,区块链平台上存储的数据是得到共识层确认之后的数据,但还不能保证共识各方之间没有串谋,而一旦将不真实的数据记录在平台之后则可能发生违约风险。因此,还需要利用大数据对原始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分析。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数据的维护是由平台中具有维护功能的相应节点来进行维护,提高信息的共享性与真实性。但是,完全去中心化会带来不能验证交易主体自身的信用以及在发生欺诈等非法行为时对于资金的追缴会比较困难这两个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考虑引入政府节点,使得在发生违法行为时可以第一时间行使监管和追责的行政职能。另外,政府各相关部门具有丰富、高质量的信用信息资源,如工商、税务、公安、海关等部门,这些信息的获取具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是建立在自身业务范围的基础之上,没有统一标准。当引入政府节点后,高质量的信用信息在区块链中统一标准,可以增强系统的整体信用,促进各参与主体更加守信。同时,鉴于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融资系统或平台尚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抢占市场资源,或与其他系统平台无法兼容,这可能会带来新的信息孤岛问题,不利于信息之间的及时有效传递。因此,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系统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与各参与方的合作,建设统一的可信任的共享平台。
“区块链+证券化”的运作模式,能够对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资产证券化业务尤其重视对底层资产的真实性审核,但由于参与主体多、业务操作复杂,往往导致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底层资产也往往只在某一方,在各参与方之间很少流转,对于其真实状况无法进行全面的监控,使得证券化的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在未来,商业银行可以深化区块链与资产证券化之间的结合,综合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以物证信、信用自证、智能认证;不断强化对底层资产的穿透式监管,也为底层资产的生成、打包、评级、出售、投后管理这一全生命周期提供保障,确认其真实性和可追溯性;还可以发挥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优势,在资产置换、资金清算以及财务对账等业务上更加自动、高效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