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需要各级政府优化结构,担负起责任,强化服务,培育和监管其他社会主体,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有效发挥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政府;社会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性问题加剧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背景下,国内外各种思想的交汇使得人们价值取向更加多元,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利益格局愈加复杂化,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不断涌现,社会建设进入新时代。社会建设理念必须不断调整与创新。
1 新時代的社会治理与政府角色
1.1 社会治理的新时代要义
社会治理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沟通和协商等方式,对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依法进行引导和规范。冲突予以化解和利益得到协调,最终带来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面对新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转型和日益增强的流动性, “秩序”尤为珍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伴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们对良好社会秩序的期待更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础、重要环节。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传统的“管理”强调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权威性和单一性,新时代“治理”则重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平等合作,重视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重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用“治理”取代“管理”体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是理念、手段、方法和制度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
1.2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要求社会治理中,原来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理念转化于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的理念,转化于政府与民间社会的合作治理,重心向社会倾斜。突出培育社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治性,政府为社会服务、政府对社会适度干预调节,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治,社会治理创新倡导多元参与,多元共治,并不否认或弱化政府的作用,各级政府始终是整个社会治理创新的主导力量,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对于社会领域的活动始终担负着管理、调节职能,在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较早和实践比较出色的西方国家,政府也渗透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在我国社会组织发育并不充分、社会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现状下,弱化强有力的政府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中的主导作用会导致社会发展失去方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新时代的根本遵循,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参与引导。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政府治理科学化。三是要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政府的主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治理,既让人民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又让人民成为社会治理的受益主体,让人民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负责的角色,决定着各级政府必须自我革新,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有效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
2 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
2.1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效率保障。首要任务是确保社会治理相关机构设置合理和职责分工明确、科学,建立起社会治理协调性机构和主责部门。“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各级政府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实际调整相应机构设置,适应不同地区对治理能力的差异化诉求,做到科学施治和“因地施治”。实践表明,政府履行的职能直接决定着社会治理的目标、方向和效果,要牵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明确政府职责,不缺位、不越位。一是强化主导作用。政府熟练掌握运用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做好顶层设计,以全局理念,突出对社会发展趋势研判,对社会治理工作做系统性、完整性、全方位统筹考虑和部署。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状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剖析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分析存在的症结所在,结合经济社会现状,提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思路、目标原则、行动计划等,编制好社会发展规划和制定社会发展政策等。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将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形成社会治理创新的强大动力。二是有效转变政府职能。坚持非禁即入,政府不做过多干预。把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服务等可由社会自我管理服务的,向社会力量购买,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发挥社会各阶层及组织力量,给予充分的空间,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强化群众的主人公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形成社会服务社会的大格局,实现权利回归社会。在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政府则加强管制,通过对社会、市场、下级政府放权,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三是阳光透明施政。实施“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票决制度,把集体票决、群众参与等作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让群众监督,确保政府治理公开透明、落地生根。
2.2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解决人民群众对安全、法治、公平、正义等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务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打造服务型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群众对社会治理成效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看病、上学、养老、住房等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得不到保障,有效的社会治理就无从谈起,能行之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缓解群众的焦虑、减少矛盾、构建良好的秩序。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政府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为群众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大程度实现“善治”目标。要把现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运用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社会事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应急中心、救助中心、调解中心等为依托,畅通社会治理渠道,建立“网格问需、集成分流、多渠道办理、零距离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提高服务供给的有效性,提供均等、完善、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广大群众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以信息化为支撑,通过云平台、数字化系统,建设社会职能智慧信息平台,统筹政府职员职能信息、社会个体信息、特殊群体信息、社会事件信息、社会治安信息、相关政策信息、社会舆情信息等社会各方面资源,把群众的需求和诉求直观有效地表达,用信息化系统分析开展服务管理工作,推进社会治理问题的迅速反应,及时公正有效解决。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履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责,通过防范重点区域的社会安全风险,化解社会矛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金钥匙”。经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建设特别是改善民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强化服务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保证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构建良好秩序提供根本保证。
2.3 健全培育和监管职责
衡量多元社会建设主体能否在创新治理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抓好“量”和“质”两个指标,数量体现着主体的规模和影响,质量决定着主体的责任和能力。当前我国的社会力量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滞后于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时代要求,政府必须强化培育和监管,扩大规模和发挥作用并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供多元社会治理主体高质量生长的土壤,指导各类社会组织科学设置机构。建立科学评估和奖惩机制,科学监管。建设监管平台,开展专项抽查、民主监督、公众投诉等,防止敷衍塞责、弄虚作假、解决群众诉求不到位问题发生,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管、督查模式。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政府治理理念由管控向服务转变的过程。无论是政府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还是对政府治理工作的考核评价,都随着服务职能的转变而创新。方式方法上向服务行为靠拢,考核评价指标上更多体现民主意识,考核方式上可以通过公开方式,邀请媒体和民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政府社会治理工作的监管作用,可以纳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绩效进行评价,更加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大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依法创新治理能力。要践行群众路线,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让群众对治理工作考核评判,以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标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公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潘盛洲-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党建,2017 (11).
[作者简介]郑能友(1970-).男,湖南新化县人,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