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农业特色经济为切入点 推动龙江经济持续发展研究

2020-12-16 07:56赵岩金光春姜冰峰张迪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持续发展黑龙江

赵岩 金光春 姜冰峰 张迪

[摘要]黑龙江土地资源优渥,农业大省地位显著。但经济总量和排名相对落后,以2018年为例,黑龙江省生产总值( GDP)达到15039.4亿,全省人均GDP为39226.4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矿产资源,曾经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在改革开放这些年,仍然未形成强大经济资源优势,纠其原因有思路观念的问题,也有政策扶持的问题,有经济活力不强、也有人才流失等等一系列问题,但究其根本,思路和布局不够鲜明,没有立足农业大省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原因。

[关键词]黑龙江;农业特色经济;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

1 农业大省定位及其在龙江经济摆脱现状中的决定性作用

1.1 黑龙江农业资源优势明显

黑龙江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也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它具备发展大粮产业的有利条件,如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特有的寒地资源病虫害少、片区种植利于机械化作业等等。近年黑龙江粮食综合产能不断提升,2019年总产7503.01万吨,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明显高于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省份,连续9年粮食总产排名第一,是名副其实产粮第一大省。

1.2 农业大省地位明显

黑龙江省农业大省地位显著。首先,耕地面积全国第一;人均耕地全国第一;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全国第一;大豆产量全国第一;甜菜产量全国第一;2019年黑龙江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为3940万吨、2664万吨、781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8.4%;位于“两大平原”核心区的省垦区,区耕地面积2900万亩,牧地草原1500万亩。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农业大省地位显著。

1.3 农业产业新经济在龙江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黑龙江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短板,关键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打好发展组合拳”。这也是我们打造农业优势产业,深度挖局振兴龙江经济老道上的新路子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那么这个新路子,就要好好思考我们的长处,短处,如何发挥集中优势,打好组合拳,为龙江经济做出应有的创新思路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2 黑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气候条件制约着种植结构,农作物产业结构失衡

黑龙江省特定的寒地气候条件,决定了作物的种植品种和季节倾向性。春小麦由于产量低,与其他地区的冬小麦也没有竞争优势,种植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萎缩。而大豆的种植面积受到国外廉价大豆的竞争及种植比较效益的逐渐下降,导致种植面积的逐渐减少。而水稻由于产量高、质量好,由此产生的比较优势和种植效益促使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经济作物种由于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产量低等原因,种植面积的急剧萎缩,这就形成了黑龙江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和产业结构的失衡。

2.2 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普及率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均衡

2.2.1水利设施不足,防洪排涝能力低

过去30年,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农田用水量也在逐年上升,黑龙江大部分平原水稻没有湖泊江河便利水资源只能利用地下水种植,这也就导致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加剧了水利资源的紧缺性。同时水利系统的不健全,使得农业灌溉及防洪排涝能力普遍偏低。

2.2.2 农业机械化率更迭不高,大型机械超期服役严重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4年以来连年增长,到2014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97032万kW,这足以说明黑龙江省的农村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然而各类农业器械都有固定的服役期,~般集中在10年最长不超过15年。由此可见,2004年上的一批农机具也都到了该报废更新的年献,而目前更新换代的能力有限,导致大中型拖拉机超期服役现象普遍存在。

2.2.3 农产品加工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成果转化力度不够

我国是马铃薯、花生和葵花籽的净出口国,却同时也是冻马铃薯和马铃薯、粉花生油、葵花油的进口国,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我国相应的高端农产品加工技术方面还未形成优势。作为豆类主产区的黑龙江由于种植政策及种植技术配套的不足导致该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甚至有些豆类依靠进口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由于农产品加工技术不足,成果转化力度不够,使得农业出口的竞争力较弱。这又制约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缩减,面积缩减后又反过来影响技术投入。

2.3 高产与低收现象并存依然存在状况

由于市场认知的偏差,我国目前多数地区存在单一粮食产量连年激增,导致库存积压。这也间接的导致了黑龙江省以玉米为主要粮食的产粮大省,一些地县,玉米高产,粮食丰收,却没有经济效益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的特殊性,短时间转产其他经济效益作物可行性不强,农民的积极性和灵活性还需要深层次发掘和培养。

2.4 信息滞后导致认知偏差,农民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

目前黑龙江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对市场的信息把握不足,多数农民掌握相关农业政策较少甚至不掌握,参与农业政策谏言的程度也不高,农民不知道关于自身的农业政策,也无法落实和利用好这些农業政策为自身的农业生产助力,也无法监督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信息调控生产不灵,也成为制约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人脉因素之一。

3 拓思路深化改革打破黑龙江农业和农村现有格局盘活龙江经济

3.1 拓宽思路打破农业和农村现有组织管理格局——实现新型大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

解决好“三农”的问题是全国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中之重,而解决黑龙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最有效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游离于城市之外的现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最根本的手段是打破现有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集约经营,统一规划,合理运行,保障土地资本的优化利用。

3.2 加大农业科研和管理人才培育——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技术支撑体系

黑龙江涉农高校和科院院所資源丰富,应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转化,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和高校为依托,以政府宏观调控管理为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同时要大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物质利益手段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激励农民生产和创新积极性,加速黑龙江农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助理龙江经济厚续发展。

3.3 下大力气培育专业化现代农民——打造大农业大农民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带头人

要培育农民尤其是农村经济带头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用农业现代化思维去经营农业现代经济模式,这里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与农业相关的政府及单位要先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做好掌握市场规律和服务农民。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相关产业的参与者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鼓励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建立农民专业互助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经营。

3.4 转变现有财政支持和金融体系模式——变辅为主,形成以农村和农业发展为主的服务模式

目前,黑龙江服务于农村发展金融机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但受资金规模,业务范围,农民理解程度的影响,农村金融作为补充的资金动能一直发挥不大,甚至出现农业资金外流并未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鉴于此,应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建立现代金融体系融资模式,加大力气宣传,让农民用好金融政策,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障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配套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3.5 改善农业配套支持环境——让绿水青山吸引人留住人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八大举措补短板,包括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光纤网络覆盖,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搞好农村的人居环境,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等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可见,农村农业农村发展,必须配套环境支持系统,让绿水青山留住农业人才,让农业人才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区域化,模块化,现代化的大发展大飞越,带动龙江经济振兴。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论坛,2006 (04).

[2]刘国光,建设新农村一一解决黑龙江“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 (01). .

[3]王占霞.略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一以黑龙江省为例[J].学术交流,2006 (03).

[4]蔡壮.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吉林大学[D].长春:吉林大 学,2010 (06).

[作者简介]赵岩(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业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持续发展黑龙江
国画《五福临门》
羡慕等
获奖名单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