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远 潘雅婷
【摘要】自2017年南方都市报建立“智媒体实验室”以来,中国大陆新闻学界在融媒体实践的基础上,开始不断对智媒体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这项探索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现新闻媒体的智能化服务。这对新闻业务实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意在以《新京报》的气象新闻业务的变革为例,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启发学生创新智能化思维,实现新闻业务实践教学“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目的,探索新闻学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智媒体环境;新闻业务;《新京报》;应用型课程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了“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的理念,并且提出“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都很强的学科,与生俱来的善于借助最新科技成果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提升。当代智能语言处理、视觉识别等技术为新闻业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智能媒体时代的受众进而对之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满足。《新京报》在这方面始终走在智能化创新的前沿,他们一贯遵循“负责报道一切”的宗旨,在多个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在气象版的新闻报道和版面设计方面,《新京报》更加精益求精,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从新闻业务实践教学创新性的角度,把《新京报》的气象新闻版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经验分析和总结,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新京报》气象新闻表达方式的创新
“气象新闻是指向人们提供气象服务的新闻。报纸通常在报头固定位置向读者简单发布当日天气情况。气象新闻也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和变动的事件或信息。但它不同于平常所见的报头小补丁版的‘气+温+风模式,也不同于偶尔出现的气象事件报道。它有着更加系统的、完善的运作模式,相对丰富的、固定的内容,是市场化的结果,并且有着很强的传播意识、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1]
(一)文字通俗易懂,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新京报》遵循“气象新闻”的报道理念,打破了一众报纸简要刊载天气预报信息的做法,用一个独立的新闻版面来经营这项二次加工的信息产品。该版面提供的服务以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天气情况为主,全国主要城市为辅,集纳了气象新闻、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指数、尾号限行等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需求资讯,将气象信息服务做到精致,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天气预报本身。
智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读者的需求心理,给传统报纸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比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0”[2]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显,移动端的信息浏览模式已然大众化,智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扎根立足,受众的自主选择性显著提高。这时,传统报纸的信息表达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创新表达方式、增强气象新闻趣味性、赢得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成为大多数纸媒吸引受众目光的手段。
气象新闻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科学性强。倘若全篇章节都是“高空冷涡、锋面气旋、大气逆温层、强切变风暴、高压反气旋”等专业术语,未免太过于生涩难懂,于大多数受众根本难以理解,会大大削弱传播效果。为此,《新京报》为气象版配置了专职记者和专业的责任编辑,在报道文字方面,专职记者和专业责编会根据“人的需求”,对专业术语进行“精准翻译”。比如“随着低压气旋的过境和低压槽的移动,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大。”就可以“翻译”成“最近几天阴雨连绵,大伙在家注意防潮,出行记得带伞。”这样极富生活化的报道,将专业化的气象语言化作浅显易懂的文字,让受众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清楚气象信息,还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气象语言通常枯燥无味,专业性强。《新京報》的专业责编则将枯燥的专业性用语同灵动的文学语言相结合,以白话文的形式报道气象新闻,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为受众阅读新闻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
《新京报》气象新闻语言变化多样、生动有趣,表达方式富有感染力。在《霁风朗月闹元宵》中,一语“风婆婆今起变得温柔”,扑面而来的是春的气息,这样充满情趣的报道,任谁一读不得心情舒畅。在《这几天,气温情绪不稳定》中,编辑将气温赋予了人的情感,带动读者感同身受。再有《夏未至,春已远》中写道“昨天阳光休假,阴天风徐徐,不乏凉爽。已接近立夏,夏天的模样也愈发清晰”,形象地勾勒出情景化的场面,充满夏的气息。
(二)精准化报道提高了新闻的科学价值
作为一份新闻报纸的重头版面,新闻准确性的属性不可或缺。《新京报》的气象版新闻稿讲究新闻真实性、预报准确性和表达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记者在编辑气象新闻时,仔细琢磨文字,严谨把控新闻事实的细节,并不一味追求活泼表达而使报道准确性打折扣。如“从昨夜到今天,北京地区有明显降雨。今天白天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对早高峰将造成不利影响”,这则消息就明确告诉人们降雨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降水量的大小,连人们的出行情况都有所提及,显示出气象语言的精准度。像“今起气温将持续升高,最高温度达40℃”这类的表达更直接用列数字的方式凸显出气象新闻的精准化。
天气系统的有效生命周期都相对短暂,但对人们的影响却十分强烈。因此,精准化的报道方式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二、《新京报》气象版版面设计独树一帜
自2003年至今,《新京报》气象版经历了10多次的改版,而封底气象新闻的地位始终雷打不动,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版式栏目,保持着简洁大气、色彩协调的整体风格。开设之初专门设置的“城市表情”栏目也成为了版面的点睛之笔。
(一)标题制作考究
邓拓曾说:“谁要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它磕三个响头”,足见标题的重要性。“精彩的标题本身就是一部微型艺术精品,它浓缩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语言才华,既能表情达意,传播思想和信息,又有文学欣赏价值,令人回味无穷。”[3]《新京报》气象版编辑们就十分重视标题的制作。标题制作十分考究,有的引经据典、化用诗词,如《乍暖还寒需保暖》,化用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佳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应情应景;有的紧跟热点、追随潮流,如《气温不打烊》,标题加入了“客串”、“霸屏”、“给力”、“奔三”、“打烊”这些网络热词,增强了语言的张力,更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口味;也有的巧用修辞、情感丰富,如《气温断崖式下跌》,标题用房价的下跌方式来着重表达天气温度的不稳定,生动地提醒人们注意温度变化。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标题读起来鲜活灵动、韵味十足,非常抓人眼球。
(二)图片专栏精致
智媒体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以受众的审美需求尤甚。在快节奏的今天,同时具有纪实性、实感性、价值性的新闻摄影才能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让受众为之付出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新京报》气象版在开设之初,在版面最显眼的位置,设立了图片专栏——“城市表情”。“城市表情”以新闻纪实摄影的方式,记录着北京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的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奋斗拼搏、迷茫彷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它涵盖生活、风景、人物等诸多方面,记录生活常态的同时,也解码着这座城的内涵和精神底蕴。在每张图片的后面,都附有简短的说明,包括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拍摄时的场景等,每张图片也都配有精巧的标题。如“足球‘小将”。图片勾勒出北京市井生活的点滴,又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奔腾不息;记录着这个伟大的时代,也记录着这个时代下激荡的社会历史变迁。
“城市表情”这个特色栏目逐渐成为了《新京报》气象版的亮点,这些年来通过广大受众的投稿和网站征集的稿件,不断收到了大量的照片,扩大优质新闻摄影内容的渠道来源的同時,提高了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走进了受众的生活。因此,“城市表情”栏目收割了一众受众的喜爱,在气象新闻版面长盛不衰。
(三)版式风格独特
智媒体的快速变革逼迫着各行各业走出舒适区圈,都市报的生存压力巨大,所以必须进行改革。《新京报》从创立之始经历了10多次的改版,稳定下来的版式风格在众多都市报中可谓是独树一帜,整体上简洁现代、优雅大气。气象版也延续了这种风格,并因长期固定的版式栏目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各栏目划分清晰、信息明确,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
首先,版面设计的要素十分丰富,如新闻摄影、专业的气象图标、可视化信息图表、解释文字等,多种多样的要素区块分明、排列有序、间隔清晰,版面简洁大方,兼有气象新闻的可视化和可读性。
其次,从报道的内容上看,气象版新闻主要以消息、图片和图表为主,内容直观,既节约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又涵盖了大量的新闻信息,提供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源。图片、图表将大量的、复杂的气象信息简单化、形象化,制作精良、别出心裁。
三、《新京报》气象版新闻实践的启示
《新京报》气象版在气象报道上不断推陈出新,报道风格别具一格,引起了业界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激烈的纸媒竞争中,渐渐崭露头角。
(一)用严谨征服读者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4]对于新闻属性的要求十分严苛。
“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5]《新京报》作为气象新闻的“把关人”,在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时,不仅综合考虑受众需求、经营目标、表达规范等多项因素,而且严格把控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杜绝晦涩难懂的文字表达的同时,力求新闻内容的准确严谨,一直用严谨征服读者。
实现气象新闻的严谨度,就要提高对记者的要求。要求记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人文自然积累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第一,一个专业技能优秀的记者,对于新闻资料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理。气象报道必须是经过认真分析、仔细推敲总结和反复核验后的准确、严谨的报道。第二,报道内容的整理和编辑需要仔细揣摩信息内容,尽可能将新闻信息可视化呈现。第三,编辑新闻必须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尺度,忌夸张,忌炒作,忌不良诱导。
(二)充满人文情怀
科技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生活技能的需求,这让人们更加渴望生活品质上的满足。无论是外出旅行,还是通勤的日常,人们对空气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出行的路程安排也越来越细致,这就需要报纸在报道气象时更加细致,更加关注民生。
气象版的记者在编辑稿件时,需要“下功夫”,做好“翻译”工作。在报道天气时,要依据气象的变化情况,合理化地对受众进行温馨提示。例如,2017年2月11日的《霁风朗月闹元宵》这则报道中,提醒了广大市民“适宜户外活动和居室通风。但空气干燥,易发生火灾,不太适宜燃放烟花爆竹,请尽量减少燃放。”提示危险的同时展现了人文主义情怀。充满温情的报道能将冰冷的气象信息染上浓浓的人情味,让读者感受到贴心与关怀,久而久之,读报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三)融合智媒体
智媒体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它的个性化服务。以《新京报》为代表的的气象版要想在多元化的社会当中持续生存下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恪守新闻原则的同时,坚持独树一帜的标杆,坚持走创意性、个性化的道路。内容表达不仅要有深度和广度,还要以受众的利益为立足点,用人文情怀包裹和融化冰冷、真实、有效的气象信息。
第二,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融合电子渠道、电话和纸质反馈三种信息渠道,将这三种渠道的反馈进行有效整合,二次加工,转化为所需资源,这是报纸的优势之一。对比网络智媒体时代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时效性和信息量是纸媒的劣势所在。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纸媒应规避风险、发挥优势,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充分利用二次加工的优势,对信息进行整合,从信息的生产者变为加工者,把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
第三,随着智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纸媒和智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纸媒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介平台,提高与受众的互动,一方面可以获得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容易获得新的新闻信息,一举两得。在获得大量信息后,纸媒可以利用其所拥有的大量专业采编人才进行业务创新,将报纸的整体构架立体化,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展现报纸的特色,再利用智媒体互动性,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为受众提供服务,实现表达的多样化、内容的深度化、信息的可视化、服务的多元化。综合传统媒体和智能媒体的各项优势,不仅可以克服网络媒体“把关”不足的缺陷,还增强了纸媒报道的传播效果,提高了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结语
在智媒体环境下,气象新闻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驰电掣的速度传播到每一个人,成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生活信息资源。做好气象新闻,既是《新京报》应对媒介激烈竞争危机、杀出重围的武器,又是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监守环境的责任和使命。《新京报》通过网媒的交互平台,实现气象信息资源整合,使得信息更加多元化,服务更加多样化,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其提供的生活贴士、出门参考等各种方便老百姓出行的信息,也显示出报纸的实用性和人情味。事实表明:《新京报》新闻业务实践的这种创新,为新闻业务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案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言,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馮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第83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8月5日[EB/OL].http://www.cac.gov.cn/2020-04/28/c_1589619527364495.htm.
[3]谭平萍,王世雷,李晓黎,李学敏,张永锋.谈气象新闻写作中的五感[J].新闻研究导刊,2015(9).第3页.
[4]鲁迪.浅析新闻的真实性[J].科学教育前沿,2013(3).第1页.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133页.
【作者简介】张厚远,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理事,全球修辞学会理事,国家传播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舆情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话语修辞研究。潘雅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研究方向: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
【基金项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项目“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类(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Y1706)”;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基于协同育人新机制的应用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