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司马光,是北宋的一位大臣。小时候他与堂弟司马义一同读书。司马光天资聪慧,过目不忘,而司马义天性驽钝,但为人忠厚老实。司马光常常嘲笑他,他也不介意。
一天,司马义正和一群小伙伴在河边玩耍。司马光来了,想加入他们,一起玩耍,却遭到大家的拒绝。因为司马光平日心高气傲,目中无人,小伙伴们都不愿理睬他,而司马义则与大家都很投机。
司马光孤独地站在一旁,司马义看不过,好心地过来陪他玩。可司马光满怀嫉妒,便暗中使手脚将司马义逼得掉进了河里。司马光一下着了慌,只得跳下河去救司马义……司马义被救上后,虽然没有被淹死,却遭到他父亲的斥责,而司马光因为舍已救人,得到众人的称赞。满怀惭愧的司马光,终因爱慕虚荣而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当然,老实的司马义也没有责怪司马光。
司马光也觉得太对不起司马义了,偷偷地向司马义承认了错误,司马义便主动提出要帮助他改掉爱慕虚荣的坏毛病。从此两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进步都很快。
一天,先生对司马光写的一篇文章大加赞赏。司马义朝司马光竖起大拇指,为他高兴,可司马光却红着脸低下了头。原来这篇文章是他从古书上抄袭来的。司马义知道后,便立即要他去跟先生说实话,司马光犹豫不决。而这时先生也已经看出来了,知道司马光的文章是从古书上抄袭来的,而且将此事告诉了司马光的父亲。
父親知道后十分生气,准备严厉地训斥责罚司马光,却被先生制止了。原来先生已想出一个很好的办法。父亲按先生吩咐,将司马光和司马义叫到书房,叫他们各剥一包花生仁的皮,看谁剥得快。唯一的条件是要自己动脑筋,不能让他人帮忙。司马光和司马义各拿一包花生仁,回到了各自的房间。
司马光为了得到父亲的赞扬,拼命剥花生仁。他想了许多办法,都觉得不行。正在十分焦急的时候,小丫头梅香走来,看见司马光焦急的样子,不觉笑了,她说:“这还不容易。我有个办法可以很快就剥掉花生仁的皮。”说完便要教他怎么做。可司马光有些犹豫,因为父亲说过,不许找人帮忙。但一想到父亲的赞扬,他还是忍不住让梅香帮了忙。
一会儿工夫,梅香把花生仁的皮全去掉了。司马光兴冲冲地将一包圆润光洁、剥了皮的花生仁交给父亲,父亲没有做声。接着司马义来了,他也剥完了花生仁的皮,但剥得不干净,许多花生仁上还有牙齿咬过的痕迹。
父亲要司马光告诉司马义怎样剥花生仁的皮。司马光很得意地告诉司马义,先用开水将花生仁浸泡一下,那皮就很容易脱落了。父亲问司马光这办法是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司马光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但脸色却非常难看。父亲很失望地看着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就让他们走了。
司马光回到自己的房间,心情十分矛盾:向父亲说实话吧,不仅得不到父亲的称赞,还怕父亲从此对他不信任;不告诉父亲吧,又觉得屡次欺骗别人很不应该。想来想去,最终还是诚实战胜了虚荣,他勇敢地走进父亲的房间,原原本本地将事情告诉了他,并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父亲看着他,眼神透着喜悦,却很严厉地教训道:“诚信是做人之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投机取巧、虚伪待人,那他长大能成为一个廉洁奉公、正直无私的人吗?你小小年纪就染上说谎的毛病,就好像一株小小的树长了蛀虫,当然成不了栋梁之才。”司马光这才明白父亲让他们剥花生仁,是为了考验他们。司马光差点没有经受起考验,不过最终他还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常言说:一个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改正错误。知错能改就好,司马光不失为一个诚信的好孩子。
后来司马光给自己取了个字叫“君实”,以此勉励自己做个诚实的人。再后来,他终于成为伟大的史学家,著名的《资治通鉴》就是他编撰的。